你有“拖延”倾向吗?

期次:第180期    作者:本报学生记者 曹雪 张静荷 刘弋嵩 胡琦   查看:14

   

    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一种被称作“懒癌”的症状。他们上课迟到甚至翘课、做事拖延或是懒于独立思考。甚至有人自嘲:在乱室、被窝、外卖中度过四年。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
    近日,学生记者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对174名本校学生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91%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懒癌”倾向。造成原因存在多方面,但70.69%的学生都提到自己缺乏目标与动力。与此同时,超过半数大学生认为“懒癌”症状使自己学业与人际交往受到影响。63.22%的同学认为“懒癌”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应当抓紧解决。

    91.38%的受访学生坦言自己患上了“懒癌”

    曾倩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她承认自己有轻微的“懒癌”症状,做一项任务喜欢拖延,不能及时完成。以及不喜欢运动,多数情况下选择呆在宿舍。她坦言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截然不同:“高中时有老师的督促、同学的影响。上了大学发现,我必须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令人满意。”
    “周围的确有个别非常积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的同学,但大多数人都有轻微的‘懒癌’症状吧,喜欢拖延,做事也不积极。”曾倩说。
    岳会是测绘学院的大二学生,与此同时也是一名国防生。他说自己有比较严重的“懒癌”症状。他表示这种现象跟个人习惯有关,也一定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可能不是一个很勤快的人,自制力也不强,再加上大学课程并非跟高中一样强制,所以一不小心就会懈怠。”
    除了平时上课以外,岳会还要背负着每天训练的压力。“事情都堆到一起的时候我会很焦躁,但是越焦躁越不想去做。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拖到最后一刻,然后才疯狂地赶着完成。”
    调查显示,91.38%的受访学生坦言自己患上了“懒癌”。其中认为自己处于早期症状的占44.25%,中期和晚期各占27%和19%,只有8.62%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问题。
    从“懒癌”症状的表现来看,超过60%的同学提到自己做事拖延,43.68%的同学表示自己懒于运动、打扫房间以及参与课外活动等,还有31.6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想上课与考试。

    70.69%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目标与前进动力

    问及“懒癌”原因时,大二学生张默说:“因为我总觉得还有期限,或者容易被琐事冲掉,越拖越不想做。有时觉得无从下手的任务会搁置很久,直到截止日期快要到来。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娱乐占据我们太多的时间了。”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吧。我才上大一,还没来得及考虑这些问题。”文学院的李欢认为这才是“懒癌”出现的深层原因。
    来自哲学学院的大三学生赵烨也指出:“在大学管理宽松的环境下,很容易迷失自己。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我不知道要做什么事情。目前所学也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所以提不起兴趣。”
    对于“懒癌”现象形成的原因,54.6%的同学认为时间充裕,可以继续懒。受访同学也提到,学业轻松一定程度上会使自己懈怠。36.21%的同学表示受周围朋友的影响较大,缺乏良好的环境是一个较大问题。当然,70.69%的学生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缺乏目标和前进的动力,缺乏精神上的支撑,自然也没有行动的欲望。
    文学院教授李广宽说,“懒癌”现象算是人的一种本性,在没有危机感的情况下,大学生普遍都会存在这种现象。高中时大家为了唯一的目标——高考而努力,自然安逸的本性长期被束缚。度过了十分压抑的高中时代进入大学后,没有类似高考的压力与老师与家长的督促,自然想要放松一下,从而出现做事动力不足,浑浑噩噩不知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对于未来一片迷茫。“即使有很多愿望,但限于安逸之中无法自拔,理想难以付诸实践,这些就是所谓的‘懒癌现象’。”
    文学院教授刘春阳还提到“懒癌”出现的其他因素:一是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身体器官的惰性在不断增加,比如手机点外卖,网购、线上阅读等。二是我们过分依赖各种外在的技术手段,变得思维懒惰,势必导致行动懒惰。

    63.22%的学生强调“懒癌”影响生活亟待改变

    面对这种现象,接近30%的学生认为“懒癌”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态度,但是占63.2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懒癌”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现象,应该加以改变,否则会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从问卷上看,81.03%的学生认为“懒癌”现象影响了自己的学业,50%的人认为其影响了自己日常的人际交往,37.36%的学生认为“懒癌”不利于自己找到伴侣,仅有4.6%的学生认为“懒癌”对自己没有影响。
    大四的林徽就深切地感受到了“懒癌”的危害。她反思,这种现象不仅仅会影响学业,也不利于人际交往。在团队合作中,多次的拖延与犯懒影响了她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经常使自己陷入麻烦与窘境当中,从而影响她和身边人的关系。
    在总结教训后,她下定决心,“我觉得我不得不改变,也确实应该改变!”
    但是真正直面现状根治“懒癌”时,多数被访者表示自己缺乏自制力,也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是真心想改变的,但是面对大堆的作业和任务,总是不自觉地逃避和拖延。”大二的吴熙无奈地表示。
    刘春阳针对这种现象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大学期间,要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规划,严格执行,并且让朋友或者家人进行监督。此外,认识到事物完美性上的相对性,任何事不可能绝对的完美,这样就可以放手去做,而不给自己的懒惰或者拖延找借口。他说:“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同学是很难染上‘懒癌’的。”
    关于“懒癌”问题,知名心理咨询专家孙雅智给出了专业性意见。她认为“懒癌”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疲惫的外在化表现,针对这种心理上的压力,必须找到缓解的方法。要想舒缓压力,可以适当地鼓励自己,使自己变得有动力,同时对周围的任何事也会充满热情。同时她建议“懒癌”患者应当到户外等能让自己心旷神怡的地方放松自己,切忌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否则会使自己心理上更加疲惫不堪。另外参加体育运动非常有必要,运动是心理减压的一种方式,运动过后,整个人会感觉畅快淋漓,从而更加具有积极性和行动力。
    受访者中,大一学生占受访人数的55.75%,大二学生为28.74%,大三大四学生共15.52%。其中男女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7.36%、62.64%。(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插图:覃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