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而质朴的气质

——校友陈东升李亦非访谈录

期次:第181期    作者:本报记者 肖珊   查看:20

   

    2016年12月21日,“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捐赠作品展”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展出。67件总价值约4千万元的珍贵艺术品,成为万林艺术博物馆迎来的首批大规模永久馆藏。陈东升、李亦非接受了省市新闻媒体和学生记者的采访,现将采访实况整理如下。
    记者:陈先生,我们都知道您有一个美术馆的梦,万林艺术博物馆跟您的这个梦想有什么关系?
    陈东升:出国我特别喜欢去大学,最让我震撼的是一段经历是:1999年,我去斯坦福大学的东方艺术馆,当时收藏展出的全部是中国的瓷器和书法。我站在艺术馆门口,在心里有了个想法,“哪一天我成功了,我也要给母校捐一个美术馆。”
    大学除了提供学知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继承五千年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而要传递人文精神,没有什么比美术更有效。现在国内大学最缺乏的就是美术馆与美育。我希望中国也能有像哈佛、宾夕法尼亚大学那样水准的高校美术馆——学校除了培养年轻人的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还应该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殿堂。
    记者:作为万林艺术博物馆的捐赠人,您对它的发展有何规划?
    陈东升:对于万林艺术博物馆,我有两个期望。一是要打造最有价值、最有当代影响力的高校艺术博物馆;二是做华中地区最好的艺术博物馆。我和师弟李亦非在艺术品领域打拼了20多年,对艺术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带头捐赠艺术品,我们还会鼓励校友、企业家、艺术家捐赠。
    记者:本次捐赠的藏品,是来自个人收藏还是来自拍卖行?选择赠品时有哪些考虑因素?
    李亦非:我捐赠的作品全部是拍来的,有成交记录可查。对母校武汉大学,我始终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恩。武大是我做梦都想回来的地方。不管为母校做什么,都是为了表达这份感恩之心。(李亦非本次捐赠的藏品中,有两份重量级的作品:董其昌、康有为的手卷——记者注)
    陈东升:除了艺术价值,还会考虑它与武大的关联。比如我们捐赠的藏品中,就有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王世杰于1935年手书的郑板桥诗《篱竹》;齐白石的《螃蟹》及张大千的《宜兰观五峰》,皆出自1940年毕业于武大的老校友赵耀东的旧藏。
    记者: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玩手机和电脑,好像爱逛美术馆博物馆的并不多了。在这种背景下,您觉得捐赠艺术品的意义是否有所折扣?
    陈东升:我对艺术的感觉就是在武汉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积累下来的。大学期间,我去听讲座、看艺术书籍、读艺术家传记。没有必要放大年轻人爱玩手机电脑这一点。武大有这样一个艺术博物馆,里面有高质量的艺术展,学生一定会进来看,碰到好奇的会用手机查一查,自然有所收获。没必要追问效果,关键是看有没有氛围——艺术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响力,大学生在艺术鉴赏的浸泡中将获得难能可贵的人文情怀。武大人有一种浪漫而质朴的气质,这份气质得益于武大山水人文的浸染和熏陶。
    记者:二位作为跨界成功人士,不仅是优秀的企业家,在艺术收藏领域也颇有成就,对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有什么建议?
    李亦非:我们在武大求学时,每天的主题就是学习,上完课就去图书馆。这种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的习惯一直伴随着我。
    陈东升:多向老师和学长学姐请教。我是1978级,李亦非是1981级,读书时我带着他,毕业后我们一起创业,这么多年一直互相扶持并肩前行。(学生记者赵雨薇对本文亦有贡献  摄影:陈若曦)
(校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