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诗词,有无必要?

期次:第186期    作者:本报学生记者 曹雪   查看:232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无疑是成功的。央视以此形式,在大众当中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传承国学,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唐诗风云会》等节目的陆续走红,也引发了大众对传统诗词文化的重视与思考。
    本报学生记者通过线上问卷形式,对119名在校大学生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1.38%受访者认为,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今,培养古典诗词爱好仍有必要。谈及重要性,94.83%受访者认为,诵读古诗能够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84.48%学生也提到古诗词是实现文化复兴,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

    91.38%的大学生肯定古诗词的重要性

    古典诗词文化对于国学院的郑坤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之一,除了日常的课程外,郑坤经常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这些节目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和重现,对整个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电气工程学院的张宇提到,在古诗词中也能找到很多对现实生活有借鉴意义的东西。“很多理科生觉得古诗词没用,但其实这种文化积淀反映在我们每个人的气质中。”
    调查显示,虽然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当代社会培养古诗词仍有必要,但真正把古诗词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大学生却很少。数据统计,51.72%的大学生看《中国诗词大会》等相关节目较为频繁,30.17%的学生很少看类似节目,甚至18.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看。
    “无意间看到就会看下去,但从来没有主动去搜索。”张宇说道。而经济管理学院的李星认为节目并无新意,“我一般不看。”
    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阅读和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只占19.83%,43.97%的学生只是偶尔阅读。此外,参加过诗词类社团或者相应社团类活动的学生仅有15.52%,剩余84.48%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相关活动。
    “每一个受过正规语文教育的中国人,对古诗词或多或少都会存有一份亲近感,这正是流淌在我们血脉当中的中华文化基因。”文学院的郭婷婷老师说道。

    八成学生认为快餐文化阻碍了古典诗词文化的普及

    “现在的综艺娱乐节目太多了,整个社会风气都很浮躁。很多人崇洋媚外,对自己的文化不重视,反而对外来文化大加吹捧。”郑坤总结出两点原因。李星指出,由于现代文化冲击,导致传统诗词文化空间被挤压,再加上古典诗词文化无法与时俱进进行现代化宣传,导致了传统诗词日益衰落。
    在受访者中,80.17%学生认为,快餐文化、娱乐文化的普遍传播使得大众对古典诗词文化的重视度降低;85.34%的人则提到,传统诗词文化因为缺乏有效传播形式,不能与时俱进而逐渐被大家遗忘;33.62%的学生认为,诗词内容枯燥,难以理解也是原因之一。
    国学院教授李广宽对《中国好诗词》有着较高的评价,在各类娱乐节目充斥荧屏的当下,他觉得《中国好诗词》吹来了一股清风,一股文化清风,有别于快餐文化的节目,具有别样的教育意义。
    生命科学学院的陈浩表示,现在大多数电视节目粗制滥造,质量低下。媒体单纯为了收视率,根本不懂得承担社会责任。“高雅的大众审美氛围如何培养,值得整个社会反思。”
   
    87.07%的学生提到古诗词的传播应与流行文化对接

    谈及如何推动古诗词传播,郑坤介绍,目前国学院在考虑开设诗词格律的训练课。同学们正积极筹备组建相关社团和开展诗词活动。
    李广宽表示,古典诗词仍有不少爱好者。但就诗词创作而言,普及范围还很窄,这主要是因为教育不重视,没有适合诗词生存的土壤。
    “电视节目推广诗词是一种好办法,在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中更是不可或缺。”陈浩同样认为,培养大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根本所在,我们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并将诗词文化发扬光大。
    谈及古诗词文化的普及措施,采访者中66.3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开展有关活动,加强教学;62.93%的学生认为,国家方面应该加强宣传和提倡,降低传统文化学习门槛。87.07%的学生更关注的古典诗词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即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张煜觉得古诗词文化应更好地结合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引导人们发现古诗词中的魅力。“高质量的网络节目,高水平、有新意的App很重要。”李星提议。
    郭婷婷建议,应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互联网教学,比如慕课、微课、在线书籍、视频、音频、游戏的开发等。
    “所有人都不希望只看到眼前的苟且,我们还需要诗和远方的田野。”陈浩说。
    受访者中,大一学生占53.45%,大二学生为25%,大三大四学生共21.56%。其中男女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3.62%、66.38%。受访对象中文科类专业占62.07%,理科及工科类专业占37.93%。(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学生为化名。胡琦、刘弋嵩对本文亦有贡献。指导老师:肖珊)
(记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