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端人才“强磁场”

期次:第219期    作者:本报记者 肖珊   查看:65

 

      去年11月底,随着2017年新增院士名单公布,武汉大学48岁的徐红星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武大物理学科诞生的首位院士。一同当选的还有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教授。该校“人才强校”工作再添一笔亮色。

      2012年,43岁的徐红星与武大合作组建科研团队,2014年全职加入,随后“长江学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中科院院士一气呵成。与此同时,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引进工作风生水起。
      一位尖端学者可以率领一支队伍、提升一个学科,壮大一个学院。徐红星即是一例,他对武大复兴满怀干劲。
      去年12月16日,武大召开2017年度人事人才工作会议,校长窦贤康院士宣布:“武汉大学人才强校战略,从1.0迈入2.0时代!”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武汉大学高端人才“强磁场”是如何形成的?
  
不舍昼夜,寻求突围之径


      武汉大学“人才强校1.0版”的改革大幕,是这样开启的。

       “不论从中国追赶世界前沿的态势,还是从武汉大学追赶一流大学脚步的情况来看,我们都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这是“十二五”期间全校上下的深刻共识。怎么办?答案是:推行人才强校战略!
       武大人文社会科学如何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有价值的研究?如何激发青年学者潜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由校党委书记韩进倡议发起的文科院长论坛,是院长和学者们的定期交流沙龙,他们围绕学科建设核心问题,交流理念,分析策略,谋划蓝图。
       在走访学院并与师生座谈时,韩进一再强调,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培育和发展的新机制,源源不断地将人才会聚到“双一流”建设事业上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和人民的嘱托。
       2016年12月6日,窦贤康出任武大校长,密集前往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系)调研。在2017年1月22日的学校“两代会”上,窦贤康强调,2017年是武汉大学“人才强校年”,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人才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改善学校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整体实力,壮大“珞珈人才方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召开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校领导班子务虚会和全校中层干部会,均把“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作为最重要的议题深入研讨,“人才强校”逐步成为全校共识。高频率研究、高效率决策,仅2017年上半年,就召开5次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
       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人才工作“一把手”负责制,韩进、窦贤康共同担任学校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全面领导全校人才工作。在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成立“人才与专家工作办公室”,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工作。强化院系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形成校院齐抓的人才工作格局。
       “人才强校”战略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校友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他们为母校设立专门的高端人才引进基金,不到半年校友认捐近3亿元,未来该基金将继续增加。
       “要想维持武大的长久历史,就必须充实学术,就必须加入新的人才,用新的人才来充实学术文化。其实,武大基本的任务,还是学术的发展。”武大老校长周鲠生曾这样宣示。进入新时代,武汉大学的突围之路,依然是“用人才充实学术”。
  
因凤筑巢,安放学者之心


      因凤筑巢,武汉大学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效应是这样形成的。

       “因凤筑巢,为人才量身打造科研教学平台,围绕人才这个第一资源配置其他资源,把武汉大学打造成高端人才聚集地。”窦贤康介绍,抓学科建设关键在支持领军人才学术发展。尖端领军人才,尤其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端人才,是学科发展和人才集聚的核心关键。
       2017年,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教授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武大是此次仅有中标的国家教育部门直属高校,实现了学校新型工科发展的重大突破。
       刘胜是2014年向全球招聘的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来校后,学校为他搭建高端平台,支持他广纳贤才,自主选人用人,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服务。
       从团队负责人刘胜,到团队成员汤朝晖(国际尖端的四维成像专家、诺奖得主Zewail教授研究团队高级研究员),再到团队的10多名高端人才,是一条人才引进的良性“裂变”之路。
       决定一个学校品位的,不是只有恢宏的大楼,更需要一大批享誉学界的名家大师。窦贤康上任伊始,便将首次赴海外招聘人才目标锁定美国这一丰富的人才库。2017年10月14日至16日,窦贤康率团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举行四场专场招聘会,吸引约400位青年才俊参会,其中多人表达加盟的强烈愿望;武大首个海外人才工作站落户纽约。
       “在人才工作上,资金不是问题,政策不是问题,资源不是问题,行动力才是问题。”这是全校的共识。2017年,学校组织相关院系和知名专家组团赴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等地招贤纳才,共举办10余场招聘会,吸引近1000名青年人才参加。
       “走出去”的同时,还要设法把海外人才“请回来”。2014年起,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较早以举办学术论坛的形式将海外学者邀请到学校来考察交流,目前已举办四届国际交叉学科论坛,成为该校引才工作新品牌。
       “不管是引进的人才,还是‘屋里’的人才,凡人才皆重用。”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表示。珞珈山上,不管是“土凤凰”还是“飞来的凤凰”,享受无差别的待遇和服务。
       学校重视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对于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有希望出重大成果的潜力人才,采取“一事一议”的个性化支持方式,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出国培育计划”,前两批遴选支持74位优秀青年学者,提供优厚奖学金,派往境外一流高校或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国际名师,合作开展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
  
补短建新,初现希望之光


       创新永无止境!

       2017年,武大各项人才指标全线“飙红”:新增院士两名;新增长江学者排名全国第五,“杰青”“优青”全国前六,“青千”更是并列全国第四,再创新高;另外,有两个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全国排名第二。全年新增“国字号”人才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武汉大学作为人才“磁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全球尖端学者海归洄游,进入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教授,研究方向为室内外无缝定位导航、卫星定轨、地球空间智能与位置服务等研究,曾任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导航定位部主任。他和团队的到来,补齐了实验室的研究短板。
       “越来越多的高级科研机构和优秀学者主动与我们合作,这种合作会进一步提升学科实力,用科学的力量驱动未来。”陈锐志说。实际上,陈锐志与武大的缘分始于青年时代,他在武汉大学度过了本科时光。
       一流人才,意味着一流的创新高地。瞄准网络空间、空天、海洋、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国家战略重大需求,武大引进会聚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筹划建设空天信息国家实验室、“武汉光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大型科研平台,形成科研创新的新高地。
       武汉大学作为全国人文社科研究一方重镇,老牌优势学科也在积极寻求国际化之路。从2010年起,哲学学院开始规划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付诸行动,招聘外籍教师是其中一项。2014年,从46名全球名校应届博士毕业生中,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托马斯?百玺(Thomas Besch)、南加州大学哲学博士马修?拉兹(Matthew Lutz),历经考核成为新鲜“武大人”。
       “大多数时间我做自己的研究。在武大我可以非常专注于研究。”托马斯?百玺对自己的武大生活很满意。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介绍,学院目前正从新的层面进一步布局国际化,计划引进日本、印度等多国哲学人才,“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哲学院系’,在2020年将全球QS排名由目前的50名左右提升并稳定至30名”。
       为了更好地履行国际法高端智库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研究的使命,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引进国际航空法领域资深专家、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高级法律官员、国家“千人计划”创新长期专家黄解放教授。来校工作后,黄解放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法主题研究,协助“2011协同创新平台”将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研究扩展到海洋空天,实现全覆盖;同时致力于为国家争取国际立法主导权,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激发和提升人才效益,是武汉大学“人才强校2.0版”的新目标。
       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与社会发展同向前行。武汉大学,必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和光辉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