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绸之路, 提取现代元素

期次:第241期       查看:28

   

    壁画、佛像、飞天、藻井……8月20日,城市设计学院温庆武、张俊、黄敏和杨青老师带领设计班的60名同学前往敦煌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考察。他们在敦煌探寻历史与文化的秘密,也为自己的设计与创作寻找灵感。

    
       为什么选择敦煌
       杨家希是设计班的班长,她说:“田园山水、园林小桥,这些传统文化形象十分经典,大家对之都有一定的了解。而敦煌文化则是自然与人文、东方与西方、科学与宗教相互融合的产物,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次考察了解到传统文化更多的可能性,开阔我们的思路。”
       莫高窟是设计班行至敦煌的第一站。“莫高窟和我想象中的很像,又很不一样。”杨家希的眼里充满着兴奋,“虽然对它的壁画早就有所耳闻,但当真正身临其境时,优美的线条和和谐的配色都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除了闻名遐迩的莫高窟,他们的脚步还延伸到了鸣沙山、月牙泉。“在攀登鸣沙山的时候,要踩在前一个人的脚印上,这样才最省力。”提到登鸣沙山的经历,杨家希若有所思,“大部分优秀的作品,都是对已有事物进行借鉴与融合的结果。我们这次来到敦煌,正是为了追寻前人的足迹,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美在于眼,更在于心
       既有山的英姿,也有水的秀美,敦煌四周被沙漠所包围着,却诞生出了如此雄丽壮阔的美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饱览的。为了见到更完整的丝绸之路,同学们从绿洲走向了沙漠。
       张掖的七彩丹霞是人间瑰宝。8月27日,他们乘火车到了同在甘肃的张掖。常雨总能抓住最美丽的瞬间定格,是同学们公认的“摄影师”。
       “普通游客眼里看到的可能更多是景色,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游览的空间设计。”常雨说。张掖丹霞的几个观景台高低有致,非常适合游客从不同角度欣赏丹霞的美景,并且每个观景台都被沿着地形的走道连接,让人们可以在漫步中悠闲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实地看到丹霞地貌,可能色彩不如照片上浓烈,但是广阔的天地和拂面的西风,这些都是照片拍不出来的。”常雨笑着说。
    
       文物间寻创意,古迹中求新知
       每几日的行程过后,他们都会集中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见闻。他们分别以莫高窟、榆林窟、玉门关等地作为文化IP进行周边设计,包括以敦煌为中心的视觉形象符号设计,从入口与出口的标志,到由壁画为素材做的明信片、书签,再到电子导游……将从文物古迹中提取出的元素,运用到现代的、智能化的产品上,设计班让几千年前的古人的智慧,到现在也能为人们服务。
       每天的讨论都格外激烈,其中罗敏的想法格外丰富,不管和谁都能侃侃而谈。其他同学都纷纷向她请教得到灵感的秘诀。
       罗敏是手账爱好者,对她来说,在敦煌的考察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去不同的世界进行探险。用手账本记录一路上所见所闻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打开她的手账本,除了每日行程的记录外,纸张上还画满了她在行程中的奇思妙想。“很多人觉得创作的关键就是在于灵感,”罗敏说,“这没有错,但是灵感是靠一点一滴的生活体验积累,而不是凭空跳出的。”
       找到灵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而是重在“观察”与“细节”,从文物古迹中寻找创新点。她回忆,敦煌的道路很整洁,地砖的纹路是根据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壁画再设计而来,有的墙上还有关于敦煌的诗与画。
       两周的实习考察虽然短暂,但每个人都收获了许多。正如罗敏在考察日记中所写:这次文化之旅,不仅让我们一睹了绝美的艺术品,还使我们窥到了艺术背后所积淀的文化,同时我们所见到的文创产品与考古珍品,为我们以后的设计也拓宽了思路,能够为我们的设计注入除了表面之外的东西——文化、思想与灵魂。唯有这些才能真正地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