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平衡,拥有“社团大佬”与“学霸”双重身份

期次:第242期       查看:28
      “早知道就不加入那么多社团了,老师交代的书没有看,到期末临时抱佛脚,绩点也不好看,真是郁闷。”遗憾错过奖学金的刘明(化名)叹道。
      大三的李晓白(化名)也深感后悔:“大一大二花了太多时间在社团上,耽误了学习,现在想想挺遗憾的。”
      踏入大学校园,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很多学生的选择。同时,因为参加了过多的社团,或者没有规划好学习与社团活动的时间,部分学生面临着无法协调社团与学习的问题:一方面,为社团活动忙得晕头转向;另一方面,又为下降的成绩而烦恼。
      实际上,学生组织和社团设立的初衷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锻炼能力的平台,其本意并不是让学生荒废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社团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既锻炼能力又不荒废学习呢?
      踪点剧社演员、口腔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张昊翔辗转于文理学部与医学部之间,“如果你觉得学习和社团都是不可放弃的,一定会拼尽全力把两边都做好。”
      “平衡不是什么难事,首先得做好规划,才能提高效率,并且要学会利用空余时间,特别是等待的时间。当然,少玩,把时间都交给学习和工作是最粗暴但有效的平衡方法。”文学院学生会主席、2015级学生郭壮会抓住各种空闲时间阅读《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传习录》等书,将空余时间高效利用以增加学习时间,同时也为社团工作留出余地。
      合理规划,精打细算,同时干好两件事情,也是对自己的认知和挑战。“原来自己可以同时做这么多事。大二既要修双学位又有学生会的工作要忙,每天从早上七点钟起床到晚上十二点钟睡。每半个小时我都在干着不同的事情,所以每天就跟通关打怪一样,不逼自己一下,都不知道自己这么能干。”郭壮说。
      社团与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社团中可以收获特别的学习方法。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温越是记忆协会的一员。大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时,温越用协会中学会的“定桩记忆法”——先找到一些事物或地点作为“桩子”,然后将需要记忆的信息通过联想,使其有一定逻辑联系,再与事先熟知的“桩子”构建联想,回忆起信息——来记忆知识点,效率果然提高了。
      除了掌握学习方法,有的社团活动还可以巩固专业知识。
      “救护之翼”是医学部的一支公益团队,将医学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宣讲急救知识,服务社会。
      “我给一些有经验的讲师当助教,出去讲了几次课,提前学到了老师在课堂上还没讲的内容,也学会了怎么分享所学的专业知识。”“救护之翼”会长、第二临床学院2015级本科生曹梦苏认为自己在这里收获颇多,“这种分享可以对我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对我学习本专业也有一定帮助。”
      “慧图”社团是依托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致力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以及地图制图设计与研究的技术实践类社团,为本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交流专业知识和互相学习的平台。同时,通过特殊的“以高带低”的科研模式,引领低年级学生走进科研大门。
      其中,“回声地图”项目是代表之一。这是一张武大人自己做的武大地图,副社长、环境科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黄逸轩负责地图的维护和更新,“做地图需要用到GIS专业的知识,促使社员学习专业知识,并多学几门编程语言。”
      “慧图”社团的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蔡忠亮和他指导的研究生,也经常对社团项目出谋划策提供帮助。蔡老师希望更多学生、甚至其它专业的学生进入,形成更大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