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才金:用好娱乐学业“二八定律”

期次:第252期       查看:130
       我来自水利水电学院,曾获雷军奖学金、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十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武汉高校分赛场三等奖、本科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
       高中时,大学总是被比作象牙塔,那里面的人激扬文字,追求科学,精力和活力好像都不会穷尽。事实上,无论多么令人心潮澎湃的大学生活,也和所有日子一样,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年复一年。又是那无数个从指尖溜走的光阴,我们不知不觉即将毕业。想起这些年,陪伴最久的必然是学习:大一谈之色变的高数,大二必晒朋友圈的思政课四大名著终结版,大三必向学长学姐取经的专业课,大四必然的毕业设计,哪里曾逃离学习对我们的宠爱。其实大学里强调的学习是一种态度,学会学习不容易,一生都坚持也更艰难!
       大一刚入学时,我们大多会被告知:大学,学习为大,同时高中时刻苦学习的习惯还在我们身上保留,所以我和周围的小伙伴会在高数课前半小时甚至更早去教室占座,我们也会很认真地讨论工图作业怎么画,向很多人请教如何在期末考试上拿到高分。听从学长学姐们的建议,将高数课后题刷三遍,将工图作业画两遍,是当时很多人复习准备的常态。
       从大一开始的每次考试,我总是要预留出一个星期时间准备,从每个章节目录中把握课程脉络和体系结构,回忆其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必要的理论基础。最后在临考前随手翻翻课本,清晰化脑海里的知识点。每门课程如果做到上述准备,我会很执着于考试过程中是否发挥了正常水平,而如果是我特别喜欢的课程,我会倾注更多的精力、感情和期待。
       不知道是不是武大独特的考试文化,每年期末,朋友圈总是满空间的考试体,有随考试科目换课本头像的祈祷,有被老师划重点欺骗了的控诉,有“考砸了”着墨描述考试心理的哭诉。但每次我都是笑一笑,并不随波逐流,因为每年都是一样的设定,像上了发条,到了期末就上演。而且,考试过后,个人的真实冷暖,唯有自己复盘和调整才最有效。
       随着入学年份的增加,我们渐渐掌握了大学的学习节奏,而大多数人总是忙于各种大小活动,在学习上会选择“平时不用功,考前抱佛脚”。如果单纯从成绩单和各种活动参与证明来看,一些人似乎也能两者兼顾。但是考验学习效果的从来就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那不过是一张从无数题海中挑选出来的试卷,而你刚好考得不错。
       在老师眼里,试卷题目的结构构成很好地反映了此课程的结构体系,每道题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而在我们眼中,只有这道题会不会,那道题拿多少分。其实我们的唯分数论很肤浅,这是我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这门考试中体悟到的。试卷最后将雄安新区作为题设背景,提问对该区域进行水资源规划需要注意的方面。其实课程学习,提供了看待现实问题的一个专业角度,它的作用还应该是块敲门砖,敲开你深入理解这个世界被发现的规律的大门,并引你走向发掘更多真理的前方。而这是过分在意绩点高低,习惯性地考前武装大脑、考后清空内存的人欠缺的常态化思考和探究。
       到了专业课程学习,任课老师们要么走在科研前线,要么工程经验丰富,能用三两句话精准概括一门学科,能将知识直接落地到一些实际事件中的思考和实践(典型工科人见闻),听他们的课无疑是最省力也最享受的。45分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你会觉得这门课变得很容易理解,课本里的一切是那么顺理成章。我总是怀着对探索这门课程的前辈们的敬畏,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智慧和学科理论的魅力。尤其令我兴趣满满的,是在学完一整本书后,去咀嚼,去回顾,甚至去网上发现这门学科的进展和前沿,看看专业前辈们现在思考和意欲解决的问题。当我这么做之后,这门学科已然深入我的生活,变成了我的日常,很多生活片段都能引发我的关注和思考。
       大学很容易将学业和生活分割,似乎二者总是水火不容。出去消遣娱乐,发送朋友圈时总是附上之后要开始好好学习的决心;在图书馆学习时,朋友圈里还会有被学习压榨得没有了生活、很想出去放松的吐槽和遗憾。过去我也是如此,但后来我发现其实生活包含了学习,日常饮食、通勤和运动是生活的固定成份,此外,让学习占生活比重大一些,娱乐消遣占比小一些,我的生活会充满导向性和现实意义。每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在图书馆待一天,最多12小时,可能也就是认真观摩一篇论文的时间,但却让我充满激情,而出去休闲、逛街看电影,超过4小时,就让我十分疲倦。经过学习和娱乐占比不断的较量之后,我的生活运用娱乐、学业二八定律,效果很好,不仅每天都能让自己博学一点,还让每一天都是未知数,让人充满期待。
       在三年多的大学生活中,像大多数人一样,我经历了很多次别人对我专业的提问。大一时,我回答我才刚进学校,了解还不深入,不是很清楚;大二时,我回答我还没上专业课,只是对专业要解决的问题有了认识;大三时,我能就专业学科看待现实问题谈上几句;临近毕业,选择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我能对这个方向目前进展、未来的前进方向说出细节。
       不能说每次的回答都符合这个专业的角色或者展现了专业的态度,但每一次回答的变化无疑反映了学习带给我专业素养的改变,从理解学科课程到思考专业知识带给社会真正价值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体现在未来我将在哪个方面不断提升个人才能,增加个人价值对于社会的贡献,也体现在我的人生轨迹通向何处,在何处落地生根以完成作为人的使命。这些都是大学这几年生活带给我的,对自己的定义,对个人人生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