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是“盐”,溶解在课程中自然吸收

期次:第253期       查看:277
       思政教育就像“盐”,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但如果把“盐”当主菜,就不能怪学生“不爱吃”。如何把思政教育这个“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让学生自然吸收?如何把思政课打造得前沿、够味,既“红”又“鲜”?武汉大学探索出了新路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来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战士——广空某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副团长毛兰成。他一身戎装走上讲台,溶一生经历于讲稿,给大一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学生们纷纷表示“内心受到震动”。
       这是武大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思政课教学团队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戮力打造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多元立体教学模式。
       同时,学校积极开发思政慕课资源,稳步推进混合式教学。基于思政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短短两年之内,已快速迭代多轮。2016年9月,武汉大学在国家级别慕课平台“爱课程”网发布4门思政课慕课。2017年12月,与光明网合作摄制光明理论慕课50讲。2018年9月,依据2018年版统编教材的武大思政慕课2.0版正式上线。“爱课程”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武大思政慕课累计选课人数达到392723人。在2018年“最美慕课——首届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评选展播活动”中,武大思政慕课从1850门参评课程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不断更新,主动迭代,用技术去联结年轻人,努力将思政课打造成孩子们真心喜欢的课程。”武汉大学思政慕课建设项目负责人陈训威总结道。除了在校本科生,许多外校学生和社会人士选修武大思政慕课。
       不仅是课堂创新,武大还将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门课程纳入思政教学中来,构建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体系,以破解思政教育的“孤岛现象”。“请大师讲小课”即为一例。
       一门课,6院士,20年。“测绘学概论”是测绘学科大一新生的专业基础课,由宁津生、李德仁等6位院士和多位科学家联袂讲授,从1996年9月以来,院士团队一讲就是20多年。院士们不仅悉心传授专业知识,更用自己的经历向学生传递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卓越的工匠精神和赤诚的爱国心,成了课堂上更为独特、最有说服力的思政教育资源,这门课也被称为“最奢侈基础课”。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喜欢短视频、微表达的特点,武大鼓励大学生用新媒体、微电影的方式表达思政课学习感受。学生们拍摄的微电影《春到茶山》,反映的是他们前往湖北恩施白果树村实地考察了解国家精准扶贫的情况。
       尽管主题并不复杂,可是在拍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这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比如,在他们的构想中,与村委会养的狗亲密互动,拍一些暖心镜头。没想到试图与狗亲近时,狗扑上去咬他们。通过镜头拍摄,同学们意识到要想深入到群众中,不能靠走形式,而要怀揣赤子之心,与群众培养感情。他们走入未脱贫的农户家,心里受到很大触动。
       通过微电影、辩论赛等形式,思政课走进学生生活,成为入脑入心的“兴趣课”。
       校党委书记韩进表示,好的教育方式,不但要激励学生成功,而且要促进学生成才,尤其要引导学生成人。武汉大学就是要通过构建一个完整体系,形成合力,打造“思政熔炉”,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