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的路

期次:第371期    作者:张家硕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执笔正式地描述这座在物景上几乎满足我所有幻想的大学。

不久前,因为凄雨,武汉突然“寒冷”了,仿佛是进入了冬天。一日晚我和友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那晚“冬日”的夜色果然和之前所有冷的夜一样,穿透树木间雾气的黄橙色灯光,让每一滴液滴也变成黄橙色,置身其中,迷迷惘惘,心生冷感。

适时正走在一个小而陡的坡上,是我先挑出话题:“走在这种路上,真的很有感觉啊,我是觉得这种路满足了我对大学的所有幻想。如果说剑桥牛津是西方大学的古典厚重的美的代表,我觉得武大就能代表东方大学的另一种别样的古朴的美。”

“坡这么多,走着好累,坑坑洼洼……”那位不解风情的理工男直直地表达他的见解。

“你可真是一点都不浪漫!离开武大,你我以后一生要走多少平平坦坦的路。又者,建在山中的大学又会有多少?你时刻都在体验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这种体验少有而且奇妙。”现在想来,我但凡不是生活在这儿,也不会有此写“xx大学的路”之想法。

友人好像突然被我的说法触动,即刻对我表示赞同,我也感到极大的满足。

但,正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领略武大的山路的美真的不需要任何条件吗?

如你采访一位军训一日后,晚上仍骑(推)着共享单车,到处问去经管院的路的大一萌新,“同学,你看着曲折蜿蜒上上下下的路以及黄橙色的灯光,是不是特别有意境?”;又或你采访一位直跺脚等待着大循环(校车),要去与女神约会的男生,“同学,请问你有在校车颠簸的时候注意到那窗外迷人的山色吗?”。那你定会被别人认作是傻蛋。由此可见,领略其美有两大条件也。其一曰:有电车且电力充沛。其二曰:有闲适之心情。二者有其一即可领略,二者兼有则堪称完美。

先说其一。不错,上文第一个场景就是在描述当年的我,那晚汗流浃背,那晚路故意和我过不去,那晚心态炸裂,心里只是骂着这“蜀道难”。开学之前我甚至把山地车寄到学校,幻想着每日骑山地车在“山地”驰骋,但武大的路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教会单纯的我要怎样“敬畏自然”,它对我说:“你骑自行车上坡的样子真的让我很没面子诶,能不能尊重一下我的坡度?”。

但若是你有了电动车,状况就全然不同了,看来科技也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下课后,戴上耳机听着DejaVu,跨上小电车,油门卡死,然后看着“禁止冲坡”的标识牌往下冲,此时你必然感觉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在欣赏着你的车技,你的舒畅的表情,你感觉你就是全武大最靓的仔,你又感觉到未来可期,如果此时再次邀请你发表一番对这山路的看法,你一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甚至会忽略车子没电可冲的烦恼,反着邀请我坐到你的后座,一起领略这属于你的大好河山。噫,妙哉妙哉!

再说其二。如晚上和好友在校外吃到撑破肚皮,便是要故意不骑车,走着回去的,一则为了消化,二则是不想浪费这意境。累了,可在牌坊歇一会,也可在桂操躺一会,慢慢悠悠移动,迷人眼的灯光,斜斜长长的身影,疯言疯语的我们,以及各式各样给你惊喜的路。这个时候,你可能会累,但不会抱怨,因为很快,你就能穿过武汉大学的“对角线”到达宿舍,并在晚上十一点的最后一分钟,边听宿管大爷的呵斥,边笑着回应他,赶紧逃进楼里。坐定之后,当你拿出手机翻翻今日的照片,“路与灯光”一定会不少地出现在背景板上,你可能不会注意,但一切的美都少不了它们,这就是魅力所在吧。又或在一个雨淅淅沥沥的下午,你不再想听黑板上的f(x),便在第一节课后就偷偷溜出教学楼,撑着伞,慢慢走到梅操上面的小树林里,看那群彼岸花开得怎样了,一般那种天气,那个时间,周围是没人的,便可以漫步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上,独享这美景,哦不,旁边一定会有很多不知名的鸟儿陪着你的,那时,每一步都是享受。

前面提到,如二者兼有则堪称完美。无非是心血来潮到几于山顶的英式田园风格的别墅的旁边,想想在此居住过的名人;或是上一个通往樱顶的极其艰难的坡,在那里远望山林,“矫揉造作”一番;又哪怕是简简单单地让女友坐在你的后座,带着她穿梭山路之间去上一节共同的公选课呢!人生快意,莫过于此,可这些,无路难成其完美啊。

在我这里,路一直隐隐约约是一种意象,很多时候,面对路,就是面对着选择。你出发,从工学部十舍到文理学部教五,可以选樱花大道,那就要看看九一二操场的草长得如何了,行政楼前的国旗是不是在飘扬,或者在阳光明媚的上午,有没有来参观樱顶的游客?你也可以选择从自强大道那里过去,穿梭山林的小路,沿途还可以买馋人的包子,桂操上总是有很多晨练的人,鲲鹏广场上的小傻樱又因为武汉错乱的天气冒出了头。当然,选择一条路的风光,就意味着放弃另一条路的景色,不过,你完全不必因此而伤感,因为明日还有机会重新选择,重复走这些路的机会多的是,直到你最后一定依依不舍的离开它。

这种形式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你自己,随心所欲,可是有些时候的选择便能看出你是不是人生的赢家了。正如在你面前有一段坡,上坡后有两种选择,左面的小路通往女生宿舍,右面的小路通往男生宿舍。你是一个人灰溜溜右转,走那灰暗无比的、地上还躺着几具共享单车的“尸体”的小路;还是甚至骑着车左转,在离开女生宿舍的时候还要擦一擦可能被啃过的脸。哎呀,笔者这样写未免太酸,又或是我太闲,矫揉造作,其实哪有所谓的“人生赢家”呢?右转的人可能还在想晚上辩论的失误在哪里,自得其乐;左转的人可能还要因女友的“送命题”而思前想后,苦不堪言。悲欢喜悦还是被我看得简单了,那就且当我前面都是胡扯罢。走在珞珈山的路上,还会发现它的什么呢?凹痕、被时代刻印进去的老旧,在我看来还是很明显的。一些主要的道路上,你若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多多少少不大起眼的凹痕,总有种它在向你倾诉它的历史的感觉,可是我想,只有站在它旁边的那上了岁数的梧桐树才是它真正的朋友,才每天都在和它交换心声,一年四季。主要道路上往往都有被标识的白线或者黄线,当那些标志被重新粉刷后,就格外亮眼,可是,有可能仅仅只是过了一个夜晚,或者下了一场雨,或者落了一夜的梧桐树叶,那黄色白色便淡去了,便和路融为一体了,又恢复那古朴的颜色。至于那些林间的小路嘛,我感觉用“破碎”一词形容就很合适,破碎的砖砖瓦瓦,破碎的小路旁边的建起来的矮矮的墙墩,不是很多,但总有零零星星的一些,给我古老而沧桑的感觉。

我便生活在这儿,走在这样的路上。(选自《文华书潮》第三十二期,作者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