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罡课题组系列研究获突破

    刘天罡课题组系列研究获突破   本报讯(通讯员姚苑)日前,刘天罡课题组系列研究获突破,相关论文在《自然-通讯》和《先进科学》发表。   8月7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刘天罡课题组论文 “Discoveryofthecrypticfunctionofterpenecyclasesasaromaticprenyltransferases”。东京大学何海兵博士、武汉大学卞光凯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CoreyHerbst-Gervasoni博士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刘天罡、DavidChristianson和IkuroAbe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   在本研究中,基于刘天罡课题组开发的萜类前体高效供给底盘,联合团队充分地展示了萜类合酶的生物合成潜力,挖掘并证实了隐藏已久的萜类合酶的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功能。随后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其普遍性、深层次的酶催化机理以及潜在的生物学意义,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萜类合酶的认知。该研究向我们进一步展示了微生物高产底盘在天然产物挖掘领域的显著优势与强大的应用潜力。   7月21日,《先进科学》以长文形式发表刘天罡课题组的论文“ACell-FreePlatformBasedonNisinBiosynthesisforDiscoveringNovelLanthipeptidesandGuidingTheirOverproductionInVivo”武汉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刘然为第一作者,刘天罡为该论文的独立通讯作者。该成果开发了一套无细胞蛋白合成平台,可为高产羊毛硫肽及挖掘新的羊毛硫肽提供一种普适、快速、高效的方法,并且形成的CFPS平台也可应用于其他RiPPs的研究。

  • 王行环在《柳叶刀》发表重组新冠疫苗Ⅱ期临床试验结果

    王行环在《柳叶刀》发表重组新冠疫苗Ⅱ期临床试验结果 本报讯(通讯员吴建元、王虎、陈博、王冠怡)新冠疫苗是世界之所盼,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行环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论文,揭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共同参与的由陈薇团队领衔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这是全球首次正式发表新冠疫苗Ⅱ期临床试验数据。   论文题为“Immunogenicityandsafetyofarecombinantadenovirustype-5-vectoredCOVID-19vaccineinhealthyadultsaged18yearsorolder:a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phase2trial”。文章系统回顾了由王行环领衔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临床试验中心团队共同参与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Ⅱ期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次接种该型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28天后,99.5%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89.0%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有望为人体对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双重保护反应”。   此外,王行环课题组近期在《化学工程杂志》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并受邀作为封面亮点重点报道。   该论文题目为《抗菌和促血管化的伤口敷料用于治疗慢性迁延性皮肤损伤》,由中南医院博士研究生王子健、游文杰和华中科技大学先进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中心胡伟康博士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王行环教授和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陈云教授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哈佛大学Chin-LeeWu教授、法国洛林大学CélineHuselstein教授等参与了此研究。王行环课题组综述了高分子生物水凝胶的交联策略,并研制出一款止血不吸血的高强度纤维素水凝胶材料。针对临床耐药菌防治的难题,团队相继研发了三嗪化丝素蛋白抗菌纤维和季铵化甲壳素自组装抗菌敷料。

  • 邹薇教授荣获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称号

    邹薇教授荣获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称号 本报讯(通讯员沈仕雄、李静)经过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的初评、复评、公示等环节,经济与管理学院邹薇教授荣获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荣誉称号。全省共11名同志获评。   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邹薇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和中国实践,开展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研究。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先后在《新华社内部参考》发表7篇专论,提出“发挥武汉支点作用,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升级版”、“推进结构转型是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的关键”、“推进双创应坚持有序、有度、有效”等主张和政策建议,得到有关领导重视。邹薇还先后在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多篇文章,围绕多维度动态贫困测度和减贫政策实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理论体系等重大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近年来,邹薇连续主持6项湖北省委重大调研课题、3项省政府重点研究课题。她在中共湖北省委简报、省委《参阅件》等发表研究报告20余篇,8次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政策建议得到采纳和转化实施,调研成果产生了积极成效。2012年,邹薇向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的论证和构想,得到省委领导重视和肯定,并被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直接采纳。2013-2016年,邹薇连续四次荣获中共湖北省委决策支持优秀成果奖表彰。

  • 暑期施工忙

    暑期施工忙   暑假期间,学校各项基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新建学生宿舍、改造食堂、新建教学楼群……后勤保障部基建管理处利用暑期师生较少的机会,加班加点,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争取项目早竣工、早投用。图为工学部第一教学楼重建工程正在施工收尾阶段,9月竣工投用。(陈超宇摄影报道)

  •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龚龑教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近年来,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政治引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实现了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双丰收,助力学院发展扬帆远航。   坚持政治引领,营造清正环境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认真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通过主题教育、专题培训、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等,着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党委书记、院士院长带头宣讲党的理论,班子成员履职能力强、师生认可度高、头雁作用明显,每年总体评价优秀率均在95%以上。   不断完善学院治理体系。修订完善各类制度30余项,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依章办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大力推进院务公开、党务公开和阳光财务,推免、招生、评先、晋升、分配等事关师生切身利益工作中做到制度完备、过程规范、结果公平。推行教授治学、民主治院,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教代会等在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着力强化师德师风,引导全院教师牢记教师初心,不忘育人使命。利用张祖勋院士个人捐赠的100万元及另外募集的100万元设立“教书育人奖”,每年教师节期间隆重举办颁奖活动,“让优秀的教师培养更优秀的学生”这一优良院风不断传承。通过“学科文化育学风、严管促律正学风、三全育人促学风”,不断加强学风建设,曾获评武汉大学“学风建设先进集体”。   夯实组织根基,筑牢战斗堡垒选优建强支部班子。科学设置师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落实“双带头人”工程,实行党员系主任一肩挑,学生党支部由品学兼优党员骨干担任支委。定期组织党员骨干教育培训,提升支部党建业务能力,一些学科带头人也成为党建行家里手。   严格规范组织生活,认真组织制定党委工作要点和年度学习计划,并监督计划的落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支部组织活动的指导和检查,对“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评议等党内组织生活的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实行“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制度”、“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制度”,全面推行支部书记述职评议活动。   规范党员发展程序,把发展对象考察标准等具体化,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建立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党员学术带头人的联动机制,加强在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中党员发展的力度。每年开展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激励全体党员创先争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研究生葛孟钰作为武汉大学“博士镇长团”挂职团队中唯一的工科生扎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张祖勋院士80岁高龄的仍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其薪尽火传好教风的事迹获省委高校工委“党员好故事”二等奖。在抗疫斗争中,学院党委精心组织,及时开展救助和困难帮扶,扎实开展线上教学和科研攻关,党员突击队不畏牺牲,主动参加社区值守,为困难群体买菜送药,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国家栋梁坚持学生为本,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形成重教、乐教、善教的良好风尚。《测绘学概论》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由测绘遥感领域的六位院士共同为本科生授课。院士们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用家国情怀引领学生,用魅力课堂培育学生,实现了价值引领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门课程,六位院士,二十余年,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该事迹获评湖北省“荆楚楷模”和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在院士们的引领下,涌现了一批“金课”,先后获批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湖北省精品课程。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获评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院党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5年从海内外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人,其中8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党委组建青年教师联合会,以遥感科学与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为标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一批教学能手脱颖而出,其中青年教师龚龑教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1名,并荣获“湖北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孟令奎等多人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   学院党委扎实推进“三全育人”。选配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班级导师,率先实施班级导师述职评议活动。夯实研究生导师责任体系,进一步发挥研究生导师在育人工作的主体作用。凝练学院精神,打造星空文化节、学术科技节、遥感校友日、遥感新星(星座)评选、师生运动会、新生素质拓展等文化品牌和特色活动,开发“爱遥感学生事务服务云平台”,形成全程全方位育人环境,“求知在遥感,成才在珞珈”,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等大奖。   建设一流学科,服务国家需求学院党委聚焦世界一流,科学谋划学科布局。按照“补短板、建平台、抓原创、组联盟、望全球”的思路,推进学科拓展以及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先后组建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定量遥感研究所,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逐渐开始引领世界遥感学科的发展。2017年以来,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在多个学科排名中稳居世界第一。2019年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围绕国家安全、防灾减灾、经济发展等关键领域潜心攻关,产生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张祖勋院士团队研制出我国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字摄影测量网格处理系统,龚健雅院士团队研制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近5年学院共有12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   学院党委激发师生科技报国热情,紧跟科技前沿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龚健雅牵头的“空间信息智能服务攻关大平台”入选教育部首个集成攻关大平台,2018年学院参与研制的全球首颗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发射,2019年学院参与研制的军用移动测量系统亮相国庆阅兵式战略支援部队方队。联合华为、阿里巴巴、大疆等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图:遥感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