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学峰课题组揭示表观遗传修饰与DNA复制和修复偶联新机制

    本报讯(通讯员韩玉芹)《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近日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系、细胞稳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陈学峰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组蛋白H2B泛素化与DNA复制和修复过程偶联的分子机制。该论文题为“RPA-mediated recruitment of Bre1 couples histone H2B ubiquitination to 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RPA介导的Bre1招募偶联H2B泛素化与DNA复制和修复过程》)。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光学是该论文第一作者,陈学峰为论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黄俊教授课题组参与了该项研究,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的资助。据了解,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对于确保细胞正常增殖、分裂至关重要。DNA复制或修复异常会导致基因突变和基因组不稳定,引起细胞发生癌变或死亡。过去,该课题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发现,组蛋白H2B泛素化修饰对于促进DNA复制和修复、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并不清楚H2B泛素化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观遗传修饰,如何对DNA复制和修复过程做出响应。该项研究以模式生物酿酒酵母为模型,通过质谱技术发现并证实了介导H2B泛素化修饰的E3连接酶Bre1能够与DNA复制和修复蛋白RPA直接结合。RPA复合物具有天然结合染色质上单链DNA的活性,对于DNA复制和修复是必需的。作者发现Bre1的人类同源蛋白RNF20与RPA复合物也存在相互作用,暗示了该机制在人类细胞中是保守的。该项研究回答了H2B泛素化修饰如果响应DNA复制和修复这一重要科学问题,揭示了RPA具有控制表观遗传修饰的染色质时空分布这一新功能,为进一步研究人类细胞相关机制提供了理论借鉴。 

  • 周严、吴旻教授发现SETD2在大脑皮层发育中的作用

    本报讯(通讯员赵珺)近日,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周严课题组和吴旻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bnormal neocortex arealization and Sotos-like syndrome-associated behavior in Setd2 mutant mice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徐立超,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周严教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吴旻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物数所徐富强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吴旭东教授等对该工作有重要贡献。该研究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哺乳动物大脑新皮层主要由6层投射神经元构成,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结构,其在切向维度上具有四个重要功能区域:初级运动皮层、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初级视觉皮层和初级听觉皮层,行使认知、自主运动和感觉功能。功能区域的形成和特化过程被称为图式形成,图式形成缺陷与神经系统发育疾病密切相关。然而,对SETD2在大脑皮层发育、社会行为以及类Sotos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与相关机制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在小鼠大脑皮层特异敲除Setd2导致大脑皮层图式形成和皮层-丘脑投射建立缺陷。SETD2功能缺失小鼠具有社交障碍、空间记忆和运动学习能力下降等异常行为,模拟了类Sotos综合征和自闭症患者的部分临床表型。分子机制上SETD2以依赖H3K36me3甲基转移酶的方式维持成簇原钙粘蛋白基因(clustered Protocadherins,cPcdh)的表达。首次系统揭示了SETD2及其介导的H3K36me3修饰在大脑皮层发育,特别是图式形成中的作用,发现表观遗传修饰在大脑皮层图式形成中具有重要功能,更为深入理解类Sotos综合征和自闭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物模型支撑。

  • 我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成立

    本报讯(通讯员陈慧女)适逢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武汉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日前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并遴选了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示范学院。在3月18日举行的成立仪式上,本科生院院长张绍东为示范中心执行主任陈训威,副主任陈慧女、张晶,中心成员廖璨璨、伍华军、王郢、杜莉、何春清、陈杰、王正涛、陈志桥等颁发聘书,并为首批示范学院授牌。首批6个示范学院包括:哲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测绘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与会人员就如何启动新一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建言献策———陈训威指出,建好首批示范学院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学院层面的组织机构,二是建设学院的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三是在学部范围内引领推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乔豪学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应从全球话语权竞争的高度来把握,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他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余振谈到,课程思政建设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通过教学话语体系的改变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章军建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切合学科、专业实际,求真务实,避免形式化和庸俗化。学校要创造良好教学环境,鼓励引导医学师生知行合一。哲学学院副书记严璨指出,哲学学院是学校课程育人建设单位。下一步,学院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多个方面开展课程建设。测绘学院副书记郭重奎提出,测绘学科已经就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做法,比如“六院士同上一门课”坚持了20年,同时也凝练出了“南极精神”“珠峰精神”“北斗精神”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思政育人元素。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严鹏表示,参考当前国内工科院校的基本做法,结合自身的探索经验,学院已初步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加深工科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了解和认同,以期形成强大合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世锋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学院(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互利”的。学院之间通过有机融合、深度对话,可以形成双向内容供给。他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愿意为示范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张绍东在总结发言中对示范中心、示范学院建设提出三点要求:一是高立意,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从中华民族文明传续的高度出发,整体理解、完整把握课程思政的精髓要义。二是多创新,以课堂改革为抓手,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持续推出具有武大特色的课程思政创新产品。三是有效果,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要积极发挥示范学院的引领作用,积极发挥示范中心的协调作用,让教育者受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

  • 调研武汉光源预研基地

    4月5日上午,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陈新武一行来校调研,实地考察武汉光源预研基地,副校长舒红兵陪同调研。陈新武先后走访了恒温恒湿间、光源技术实验室、电子学实验室、光束线技术实验室、机电控制实验室等多个基地实验室,肯定了武汉光源的建设进度,表示将与武汉大学共同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武汉光源的建设。(曹海钢摄影刘铮报道)

  • 我校新增8个省级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本报讯(通讯员詹存博)近日,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及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名单,我校新增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新增总数居全省第一。四个教学团队分别为翻译教学团队、法学实务教学创新团队、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学教学团队、世界通史教学团队。四个基层教学组织分别为经典导引基础课课程组、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地测量教研室。本科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意义重大。湖北省教育厅致力于把建设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作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学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重要举措。近年来,我校共获批省级教学团队、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各12个,覆盖六个学部,包含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学校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本科教学地位,全面加强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 武汉大学:着力构建思想理论武装体系

    长期以来,武汉大学坚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理论武装体系,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推进,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强理论宣讲,聚力打造理论研究阐释新高地,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得更透彻、讲得更鲜活,以深学促深悟,以真学促真信,引领广大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师生“四个自信”,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一、围绕主渠道建强主阵地,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推进围绕主渠道,聚力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学校围绕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质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20年,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决定,出台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十条措施,实施思政课建设亮点工程。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思政课教师选聘、引进“绿色通道”,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青年学者计划”,推动相关学科教师转任、胜任思政课教学的管理干部转岗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2020年增加思政课教师15人。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立思政课选修课培育计划。以示范课堂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工程。校党委书记韩进在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上作重点发言。用好鲜活教材,创新教学模式。在疫情大考中,武汉大学把抗疫故事作为鲜活的思政课教材,把思政课堂作为抗疫战场,在思政课中讲好伟大抗疫精神。思政课教师克服隔离、资源缺乏、网络条件差等困难,积极参加线上集体备课,3门思政课、181个课堂于2月17日全面开课,运行平稳,反响良好。将4门国家精品在线思政课全天候开放,免费服务全国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上半年全国高校共有70.4万人选择我校课程,累计超过140万人。加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与光明日报社合作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微课程”;以“互联网+跨学科+思政课”为基本理念,推出系列互联网思政课跨学科融课“马上见”项目;形势与政策教育推出“珞珈开讲”系列公开课,举办近30讲;在快手平台直播“武大战‘疫’视频公开课”;连续举办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坚持立德树人,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武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学校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通力合作,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格局,努力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点促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设置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鼓励教师围绕核心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丰富课程思政建设载体,进一步打通第一、第二课堂,鼓励更多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与实践考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推进专业课程育人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长窦贤康在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二、唱响时代话语强音,构建全方位理论宣讲体系全方位构建理论宣讲工作体系。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围绕理论热点,抓住时间节点,全方位构建理论宣讲工作体系。注重宣讲团队建设,组建各类宣讲团。面向全校各单位组织专家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宣讲团由校领导担任团长、副团长,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思政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医护人员等参与,开展集体备课,开设示范讲堂,精心打磨宣讲内容,对宣讲主题深度解析。青年群体层面成立武汉大学博士生宣讲团、青年讲师团、榜样珞珈宣讲团,由青年师生自发集体备课、自己走上讲台,将党的理论、党史国史、形势政策、成就故事、珞珈文化等内容面对面、互动式地传播给广大青年。博士生宣讲团自2017年成立以来累计宣讲500余场,覆盖校内外师生、群众6万余人次,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青年讲师团在校内外宣讲240余场。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玛蒂娜登上湖北卫视讲述“一带一路”故事,“解读香港”精品课程获省“百生讲坛”一等奖。围绕重点主题持续开展理论宣讲。2019年围绕“三个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主题,组建专门宣讲团,对师生进行广泛宣讲。2020年,围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主题,成立“弘扬抗疫精神,坚定爱国力行”宣讲团,邀请张定宇等抗疫英雄来校作宣讲报告,全校组织抗疫系列报告会30余场。青年讲师团以“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为主题开展云宣讲330余场;博士生宣讲团开展“我是党员,战疫有我”专题宣讲60余场。十九届五中全会结束后,学校成立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校党委书记韩进等11位同志参与湖北宣讲工作,同时通过学习培训、主题教育、新闻宣传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强化宣讲效果,多维度展现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发挥学校全媒体优势开展宣讲。探索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理论宣讲模式,开展理论微宣讲、高校联动式宣讲、公开课式宣讲、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式宣讲,开发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H5作品,出版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构建鲜活多彩的理论传播体系。武汉大学“学习强国号”自开通以来,累计发文800余篇,强国号首页刊发20余篇,阅读总量破千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马上见”融课,各平台浏览量突破500万人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学校推出11期“战疫视频公开课”、8期“理论微宣讲”视频和10余期“战疫小课堂”微课程,将2020届毕业典礼打造成最美思政课,相关视频在各网络平台播放量超5000万次,总浏览量超7亿,受到空前关注与好评。三、发挥学科优势加强研究阐释,提升理论传播能效优化理论研究平台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建设,筹划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研究平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汇聚研究队伍,催生研究成果。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研中心等平台,开展深入研究。加大力度建设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组织专家到宜昌西陵区学院街道、秭归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社区发展、环境问题等开展专题调研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内容主题宣讲。深化理论研究阐释工作。我校哲学社会学科具有深厚底蕴、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围绕“重大理论、重大现实、重大实践”问题,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课题,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研中心等平台,推出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积极发声咨政建言,2020年聚焦疫情防控和救治需求、依法防控、疫后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心理关怀等主题,积极向中办、国家部委、省市提交咨询报告500余篇,其中72篇被采纳。每年在主流媒体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经济日报》等“三报一刊”文章100余篇。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等在主流报刊发表多篇学习成果。聚焦理论重点热点加强辨析。发挥学科师资优势,辨析理论难点,回应时政热点。组织专家学者围绕“三个为什么”等主题开展理论辨析引导,切实把相关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充分宣讲中国制度优势,增强师生“四个自信”。围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第一时间组建武汉大学宣讲团,组织抗疫主题宣讲报告会30余场。把握重要节点,举办“推动湖北疫后重振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高端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创新利用线上学习、视频会议等学习形式,出版形势与政策课结集成果多媒体读物《时势中国》,引导师生在新时代主动肩负时代重任,将“小我”融入“大我”,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