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首套航空三线阵航拍及处理系统研制成功

    国内首套航空三线阵航拍及处理系统研制成功 本报讯(通讯员段延松 万舒良)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张祖勋院士团队近日联合长春光机所对新研制的AMS-3000大视场航空三线阵相机在广东阳江完成了生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相机工作效率与成像性能良好,地面处理系统高效稳定,产品的平面与高程精度等各项指标均满足1:1000生产要求。这标志着国内首套三线阵高分辨率地面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研制成功。 长期以来,航空三线阵相机及处理被国外公司垄断,中国只能靠进口,AMS-3000数字航摄生产系统的研制成功将彻底打破这个局面,填补这一领域的国内空白。采用航空三线阵相机获取分辨率数据技术将全面国产化,该系统也将会向全球推广。 AMS-3000数字航摄仪是在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大视场三线阵立体航测相机项目支持下由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大视场三线阵立体航测相机,每行扫描线宽度32000像元,航高2000米情况下,10分钟可获取180平方公里的0.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具有非常高的数据获取效率。 地面处理系统DPGridAMS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段延松带领研究团队针对AMS-3000数字航摄仪的特点量身定做,直接输入AMS-3000数字航摄仪获取的原始数据,经全自动空三角测量、自动DEM生产、大规模影像调色等处理,可生产DEM、DOM、DLG和三维模型数据等测绘产品。 本次广东阳江生产测试,使用运十二型固定翼飞机,搭载AMS-3000数字航摄仪飞行了5个架次,获取的有效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飞行相对高度约2000米,地面分辨率约为0.1米。 据悉,除阳江生产测试外,DPGridAMS对前期获取的黑龙江鹤岗数据、河南嵩山数据等也进行了生产测试,生产数据地面覆盖超过7000平方公里,处理数据量超过100TB。 (“创新品牌”)

  • 定明月课题组设计合成新型芳烃双功能催化剂

    定明月课题组设计合成新型芳烃双功能催化剂 本报讯(通讯员张震)国际权威期刊ACS Catalysis(《美国化学学会·催化》,影响因子11.384)近日在线发表动力与机械学院定明月教授课题组关于合成气经催化转化直接制取芳烃燃料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为高活性、高选择性且具有优良工程稳定性能的合成气直接制取芳烃新型催化剂的研制和工业放大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题为“Selective Conversion of Syngas to Aromatics over Fe3O4@MnO2 and Hollow HZSM 5 Bifunctional Catalysts”(《Fe3O4@MnO2和中空HZSM-5双功能催化剂选择性催化合成气转化为芳烃》),武汉大学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动力与机械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徐艳飞为第一作者,定明月和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张成华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芳烃是一类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工业上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寻求替代能源变得日益紧迫。近年来,催化转化合成气(CO/H2)制取芳烃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前报道的大多数催化体系普遍存在稳定性较差、选择性较低的缺点,实际工业应用受到限制。因此,设计开发一种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稳定性能的新型催化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中空HZSM-5,并将其和富产烯烃的Fe3O4@MnO2催化剂进行耦合,研制出新型双功能催化剂。该双功能催化剂在工业反应条件下CO转化率超过90%,芳烃选择性达到57%,且在180小时内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能。通过Fe3O4@MnO2催化剂核-壳结构的空间限域和Mn助剂的电子改性,显著促进了合成气转化为烯烃中间产物,然后在中空HZSM-5酸性位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芳烃目标产物。中空HZSM-5空腔结构的形成和孔道长度的缩短强化了反应物分子和产物分子的扩散,有利于芳烃的生成,并抑制了积碳在分子筛孔道中的富集,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能。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重点)和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经费资助。 (“创新品牌”)

  • 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重大课题“法律适用标准研究”开题

    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成立最高人民法院重大课题“法律适用标准研究”开题    本报讯(通讯员法苑)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司法责任制背景下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研究”开题论证会举行。    从会上获悉,中心将与最高人民法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其他案例研究机构、法律检索数据库和检索服务机构建立和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前沿问题,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第一阶段为中心成立仪式。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姜启波、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群星,冯果共同为中心揭牌。学校决定,由法学院罗昆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杨巍副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依托法学院。    第二阶段为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司法责任制背景下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研究”开题论证会。课题联合主持人昆代表课题组报告研究方案,主要从研究的主要思路、框架和问题,研究的计划和安排以及预期成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汇报。罗昆表示,课题组的研究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面向,从概念厘定、实证分析、体系构建和机制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在专家评议环节,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综合处处长袁春湘,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案例指导工作处处长石磊,中国民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孟勤国教授,中国宪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秦前红教授认,中国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张荣芳教授分别肯定了选题的意义,并给予意见和建议。    在参会嘉宾自由发言环节,武汉海事法院钟莉副院长、北京金台(武汉)律师事务所主任陆海分别发言。    在会议总结环节,姜启波强调,作为最高法的课题,研究必须站在最高法的角度看问题,要有高站位、高水平、高标准,不仅要在宏观上解决要不要统一裁判的问题,也要解决具体机制的问题;不仅要解决理论上的问题,也要解决实务中的问题。

  • 武汉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
    打造国内发展经济学学术中心和高端智库

    武汉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打造国内发展经济学学术中心和高端智库    本报讯(通讯员许晨、金志达)“新结构经济学珞珈论坛2019”在我校举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我校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论坛上成立了武汉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    在中心揭牌仪式上,沈壮海指出,武汉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将努力建设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研究机构,成为引领国内发展经济学的学术中心和高端发展智库。他希望中心打造学术研究、政策实践、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科研平台,探索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之路。    林毅夫表示,作为新结构经济学的倡导者,他希望能总结中国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体系指导,不辜负这个时代给予理论工作者做出理论创新的机会。    随后,林毅夫与沈壮海一同为“武汉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揭牌。    在第二个环节“谭崇台发展经济学讲座”中,林毅夫进行开篇演讲,题为《新结构经济学和新的理论见解》。在“发展视角中的中美贸易摩擦”圆桌论坛环节,林毅夫教授、宋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教授、叶初升教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等嘉宾对当下国际经济领域最重大的中美贸易摩擦发表了各自观点。    在“新结构经济学Seminar”论文研讨会环节,参会论文作者分享了各自的论文,并做报告。点评嘉宾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修改意见。    据悉,中心依托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在人员配置及运行方面将以中青年学术骨干及海归学者为主,在中心运行过程中强调理论研究的创新与政策实践相结合。其宗旨是立足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运用与推广,目标是做引领国内发展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国家级高端智库。

  • 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 武汉大学医学部重视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多措并举组织教学与训练: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力度,购置教学模型及器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临床学院遴选一批骨干教师,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完善实验室管理,临床技能中心课余时间开放,供学生自主训练;丰富教学资源,录制标准操作视频供学生网上学习。近年来,学校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不断,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临床基本技能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操作、思维能力及医学人文关怀能力。图为6月1-2日开展的医师资格临床基本技能第一阶段考试现场,本次设计了包括病史采集能力,头颈胸腹等体格检查规范,消毒铺巾、清创缝合等基本操作,以及与病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等6站考试,350多名学生参加考试。(通讯员蒋明摄影报道)

  • 传递“医学温暖”
    ——武汉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侧记

    传递“医学温暖”——武汉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侧记 5月22日晚8点半,武汉大学医学部521、522、523教室依旧灯火通明。 一堂讨论课正在进行,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踊跃发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十分热烈。 “我明白了恪守医德不仅仅是法律所规定的事务,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从心底散发的善良。” “老师带着我们领略医学伦理知识中的魅力,理论+案例的实践能很好地巩固所学,每一次实践背后都有着深厚的伦理学背景,这确实发人深思。” “与其他医学专业课相较,《医学伦理学》对我们的影响更深远。通过学习,我逐渐明白医德对于一名医生的重要性,同时行医不仅需要治愈患者身体的病痛,更需要治愈患者受伤的心灵。” …… 两个小时的讨论课下来,大家直抒胸臆,充分说明了自身对于伦理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在分享交流中思想的火花得到碰撞,同时也再一次认清了脚下的道路、坚定了前行的方向,可谓收获满满。 在医学部,最近的几个小故事在学生们当中广为流传—— 5月7日,一篇题为“她坐了趟高铁,发了条朋友圈,看过的人都点了赞!”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文阅读量分别超过100万和60万。故事中的施救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管茜的举动赢得频频点赞,其“挺身而出、守护左右、义无反顾”的高尚品质被大家津津乐道。 “救死扶伤本就是医生的职责,碰到这种情况,自己伸出援手是责无旁贷的。”面对大家的称赞,管茜如是说。 无独有偶,4月下旬,一封用毛笔写好的感谢信粘贴在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里。 故事是这样的:一名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医的九旬老人从病房走失,遇见了好心的他——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2018级研究生吴颖俊。吴颖俊耐心地陪伴老人一个小时,并通过联系医院住院部和保安,得以让老人与家人重逢。 “只是举手之劳,老人没事就好。”面对找到他采访的记者时,吴颖俊这样说。 近年来,按照医学人才培养新要求,武汉大学医学部坚持把“课堂思政”、医德培养和专业传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注重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目前,武汉大学医学部已面向医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伦理与职业态度、医学史、早期接触临床、关怀理念与实践、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7门课程,每年共计231学时、约2300多名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正是在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浸染下,不论是已在工作岗位工作了几十年的医生、教授,还是在校医学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温暖人心的一幕幕不断上演—— 诸如感动中国人物——武汉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医生桂希恩;在8000米高空沉着施救的荆楚楷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沈吟教授;在外六次出手救人的“暖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金雅磊;充满人文关怀的“救护之翼团队”;公交车上挽救突发疾病老人的五名医学生;“全国自强之星”杨应成……这些先进典型在实力践行医师职业精神的同时,无不感动和温暖着众人。 医学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主任王传中教授,退休后还一直坚守在伦理学教学课堂上。他认为,医学生的课堂要始终坚持“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五性”(正能量性、引导性、科学性、鲜明性、启发性)相结合,做到前后贯通,努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不仅能救死扶伤,更能向公众传递医学的温暖。 (“一线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