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科”院士对话学术“新人”

    刚刚过去的124周年校庆,为“珈”送上的最大惊喜,当属徐红星、窦贤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校欢腾,击掌相庆。这意味着,我校2017年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突出成绩,武大两...

  • 7个项目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

    本报讯(通讯员姚实)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学术年会近日举行,揭晓2017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我校牵头的7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大会主题为“创新驱动,跨越发...

  • 中南医院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本报讯(通讯员高翔)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中南医院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近年来,中南医院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 宪法日

    12·4是我国第四个国家宪法日,12月2日,我校举行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来自武汉大学、附中及附属小学的学生们,以多种形式阐释对宪法的理解,表达对宪法的热爱,体现爱宪法、学宪...

  • 徐红星:光世界的极限突破

    徐红星:光世界的极限突破本报记者 肖珊 深秋时节,银杏落叶纷飞,满眼金黄如诗如画。我们穿行银杏丛中,经过爱因斯坦雕像,走进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见到了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徐红星教授。48岁的他中等个头,深色夹克,眼睛不大但很明亮,脸上总带着笑意。 徐红星是我校物理学科诞生的第一位院士,他的当选令师生校友十分振奋:一度沉默的物理学科正在努力爬坡,出现在地平线以上的身影渐次增多。 他自2012年与武大合作组建科研团队,2014年全职加入,随后担任院长,短短几年间,入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当选中科院院士等一气呵成。这也意味着:我校人才引进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人才强校”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 在拉曼光谱实验室,记者采访了这位研究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的科学家。 “他是在科研体系上进行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器件的追求是越小越好。我们做科研的,就是要从科学原理和技术上实现它。”徐红星的研究成果之一,在于打破物理瓶颈——光的衍射极限,使光子器件小型化,突破传统束缚,在科学原理和技术上有了新的可能。 徐红星是单分子表面增强光谱和等离激元光子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在实验上首次发现金属纳米结构间隙的巨大电磁场增强效应,是超灵敏光谱传感和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首次实现纳米光逻辑,开创了纳米光芯片研究的新方向。 在科研著述上,他发表相关论文180余篇,包括PRL 6篇、Nature Commun 3篇、PNAS 3篇、Nano Lett 22篇,SCI引用12000余次,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33篇,h因子54。 这些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徐红星已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0余次;在等离激元光子学领域四大国际系列会议(SPP、NFO、SPIE、FOP)中,任FOP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其它三大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世界著名高登研究会议(GRC)邀请他担任Plasmonically-Powered Processes国际会议首届大会主席;任Nanoscale副主编、曾任Optics Express副主编;2014-2016年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陈难先院士对徐红星的科研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在科研体系上有一些创新或者引领,在纳米光子学领域,他显然是中国做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同时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 陈难先还解释道,我们做科研工作要创新,但创新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研成果的创新,第二个层次是科学方法的创新,第三个层次是科学体系的创新。显然科学体系的创新影响力更大。 “我们再试一次再挑战一下” 已经23:00了,隐隐的睡意朝陈文袭来,他甩甩头,把倦意和想放弃的念头甩到一边。面对高难度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他有些气馁,还有些自我怀疑。 “我们再试一次,再挑战一下。”导师徐红星在一旁笑眯眯地提议。似乎看出了陈文的犹疑,徐红星又说道,“上次你做得相当不错,我已经看到了眉目,只是数据还不够好。要相信自己,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一旦结果做出来,将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成果。” 这样的话总能抚慰到陈文,让他重拾勇气和信心。陈文的学术成果,都是在这样的鼓励下做出来的。“徐老师不管面对什么难题,哪怕是我们认为的小概率可能,他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全力去做。” “徐老师对我最有影响的是,通过手把手地带和教,让我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徐红星为陈文完整演示了如何通过训练有素的科学直觉,结合大胆而又严谨的实验设计,加上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的持续努力,化不可能为可能。 徐红星常让学生在课题设计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他则以科学家所具有的独特洞察力提出建议。有一种情况是,课题设计本身很有意义,但实验室很难做出样品,反复经历挫折后,学生便慢慢地萌生退意。“这时,徐老师的敏锐判断力和坚持便展示出来了,即使他在国外,也会频繁地来电话,讨论最近的实验结果,要求我们继续做下去。”导师的执著和勉励让刘维康又爱又怕。 “再试一下吧”,这句简单的话是一种勉励,它会一直延续,一直陪伴着学生们。 “徐老师对科研全力支持” 石兢教授与徐红星结识已久。正是他和刘昌两位教授的穿针引线,徐红星与武大结缘。 早在多年前,石兢为徐红星的学术成就、谦逊而善于合作的性格所吸引。“徐红星来到学院后,对我校物理学科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石兢将这种作用归结为三点:首先,徐红星的科学研究做得很好,个人学术影响力提升了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其次,他担任院长后,和班子一起,有效调整学院的研究方向,将研究朝着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的方向布局;第三,围绕这一布局,学院的人才引进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例如,2015年,学院引进青年人才2人;2016年,这一数字为6人;今年为3人,今年著名引力波科学家朱宗宏团队的到来,则是如虎添翼。 袁声军教授去年5月来到武大,研究方向为计算物理和量子计算机。在传统电子计算机上模拟通用量子计算机(Universal Quantum Computer)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前沿研究。不久前,袁声军团队首次在中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实现45量子比特模拟,追平了目前的世界纪录。 “徐老师对科研全力支持。”袁声军从荷兰奈梅亨大学引进回国后,科研工作一时难以展开,徐红星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他在实验中要用超级计算机做大规模运算,徐红星知道后,帮他辗转联系,很快在无锡神威?太湖之光和广州天河上开始实验项目。 物理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和许多学科存在交叉,比如化学、材料、电子等。“物理学科强起来之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其它学院之间的合作肯定会更多,相互促进的作用会更大。”1979年出生的袁声军,对自己在武大的事业充满雄心和信心。 “武汉大学曾经被列为民国四大名校,这是她的历史地位;总有一天,她要回到这个位子上,这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徐红星对这所与自己血脉相通的学校充满了感情,对她的复兴充满了干劲,“武汉大学引凤筑巢,对人才真心实意,她哺育了我,我对她的爱发自内心,为她回报义不容辞。” 武汉大学和徐红星,爱和被爱,早已分不清彼此。他们的根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互相滋养着对方,吸引并哺育着更多的追随者。 走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从远处回望,爱因斯坦塑像掩映在银杏树下,分外沉静,却又是那样耀眼。 >>>对话徐红星 记者:您在得知自己当选院士后,有什么感想呢? 徐红星:首先想到的是感谢。在我个人成长方面,我感谢在我人生中、在我求学和工作历程中,家庭、学校和老师对我的培养,学术前辈、同事和单位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热爱武汉大学:第一,它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美丽的校园环境,对我的创造性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哺育了我并滋养着我;其次,我们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我很认同这8个字,它与我的内心是契合的,潜移默化地激励着我;第三,我的工作氛围很好,这里自由宽松并且积极向上,令我的工作非常愉快,有热情、有激情,可以产生好的学术思想。 记者:您对学校的引进人才工作怎么看? 徐红星:对于人才引进工作,我的感触非常深,因为我个人就是武大引进的。从2012年开始组建团队,2014年正式入职,5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武大引进人才是真心诚意、实事求是的,根据人才的切实需求真诚地提供帮助。在这方面,我非常感激,也非常感同身受。我觉得引人就是要把心引过来,如果说心不过来,那么引过来的人才和他所发挥的作用也会打折扣。武大在这方面确实是真诚地为人才服务,非常有特点,值得赞扬和继续保持。窦贤康校长提出的“引凤筑巢”提得非常好,就是这个意思,人才引进来需要做好服务,为人才创造各种各样好的成长环境和学术氛围,武大会越来越好的。 记者:请您谈一谈对“人才强校”战略的看法。 徐红星:从大的背景来讲,国外留学生、国外人才,不管是自己的留学生还是国外的高端人才,都呈现出向中国聚集的趋势。从区位优势来看,北上广和沿海地区目前遇到瓶颈,而武汉地区的发展前景很好、发展速度很快,很多方面没有饱和,比如房价、子女教育、配偶找工作等困难要小得多,生活成本也相对低一些;再加上,武大诚心诚意地为引进人才服务,这些问题就更小,更容易解决。所以,武大有很强的引进人才优势。比如,学校为我们学院成立的量子物质能量转换协同创新中心,让我们学院可以更加灵活地依据自己的需要引进人才,自主性更强。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武大的物理学科能够成为国际一流学科,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摄影:彭敏) (院士风采)

  • 窦贤康:让雷达的智慧光眼更亮

    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大气探测量子激光雷达;揭示中性大气与电离成分作用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在低纬地区探测到高达170公里的热层钠层;首次提出若干大气波动影像中高层大气变化性的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