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珞珈金课
    好听的课堂长什么样?

    珞珈金课好听的课堂长什么样?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绝大多数学生已是95后、00后,他们的知识学习渠道更加丰富,不再盲目迷信权威,且兴趣更容易被网络吸引,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虽然时代在变化,但基本的教学规律不会被颠覆,真正的“金课”也不会被辜负。想赢得大学生们的尊重和信任,并把他们的心思和目光拉回课堂,点燃其学习兴趣,还需要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改进课程评价、丰富课程形态等措施,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含金量的课堂。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那么,金课课堂到底长什么样?本期专题中,我们带您走进珞珈校园,聆听那些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看看老师们是如何打造金课的。    撰文:孙晴、赵凯祺、胡锦、华家希    题图:吴彤    出品:武汉大学报社

  • 听潘迎春教授讲历史

    听潘迎春教授讲历史 如今的大学校园,有着“潮名”的课程很多,往往名字越“潮”,选课的学生越多。但是,像《简明世界史》这样名字听起来很传统的课程,硬是被历史学院潘迎春教授上得很“潮”很火爆,学生们每年选修这门课程基本都要拼手速。 把历史课搬到考古遗址和博物馆 4月的一天,一群武大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这里曾是商代在南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从这里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在遗址博物馆内的“庞贝:瞬间与永恒”出土文物特展,潘迎春帮助同学们回顾了古罗马文明,并介绍了庞贝城的历史情况和发掘过程,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是潘迎春组织的一次实践课。事实上,潘迎春的课堂上从来不缺乏新奇的历史体验。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体验历史,潘迎春经常组织同学们去博物馆或者文物遗址等地,通过接触实物还原历史文化的本来风貌,体验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状态,让同学们对当时的历史有更加直观和立体的感受。 一次,在讲“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时,潘迎春特意穿了一件红色刺绣旗袍,戴上珍珠耳环,配上精致妆容。她问同学们,“今天的老师美不美?”课堂上的氛围马上活跃起来,潘迎春也由此引入“什么是美?为什么我们要追求美?”等内容。 使用文物照片和相关实物配合教学也是潘迎春教学的一大特点。在参观古埃及展览时,潘迎春购买了古埃及的纸草,这是当时的一种书写工具。她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古埃及纸草,让同学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古埃及人的书写和生活习惯。2017年夏,潘迎春到英国访学,趁此机会收集了大英博物馆许多珍贵文物的照片。在新学期的课堂上,这些照片让同学们大开了眼界。 由于潘迎春的这门课过于火爆,曾有学生抱怨“努力了四年都没选上”。而现在,那些选不上课的或是外校的学生们有福了。潘迎春的《简明世界史》被录制成慕课,入选教育部评选的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已有近40万人完成学习。 一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管学院的博士生从本科大三时就开始在慕课平台学习潘迎春的《简明世界史》,他给潘迎春留言,“觉得这门课对于理科生来说,是最好又最快了解世界史全貌的捷径。” 历史课要学表演,还要会“穿越”? 在一次《简明世界史》小班研讨课课堂上,两场生动的历史情景剧上演。一个是1823年5月法国巴黎某庭审现场。另一场是在大清帝国的京城衙门里的官司。这次课,由学生们结合课程内容,以《法国民法典》为主题进行创作。两个案例体现了《法国民法典》与《大清律例》中女性在婚姻中的低下地位。 当晚,选修这门课程的200余位学生,分别在9个教室同时就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他们的选题各具特色,包含“拿破仑的法律思想与《法国民法典》”、“婚姻财产制度比较研究”等。 自2017年起,潘迎春首次开始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形式。她将所有学生按文理搭配均衡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班,并招募几名成绩优秀、沟通能力强的世界史专业在读研究生担任各小班助教。助教享有充足的自主权,可以灵活安排分组、课时、资料、展示形式等。 灵活自由的课堂形式,不仅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增长历史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独立研究和演讲的能力。而担任助教,也让研究生们收获颇多。“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我们与学弟学妹们共同成长,在质疑与求证、批判与吸纳中也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硕士生朱媛媛说。 《简明世界史》课程是我校通识课程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首个试点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近几年,这种模式已在核心通识课程的建设逐步推广。 这么有趣的历史课,考试怎能太平庸?看潘迎春在2018年年末出的一道开卷试题吧:“假如你真有时光机,可以穿越‘时间隧道’,回到世界文明进程中的某一阶段,目睹和亲历那时的人类历史,你将如何选择,又可能遭遇怎样的命运?我们为你设定了四个历史时期,请任选其中两个开展你的文明之旅吧。” 学生们交上来的试卷,让潘迎春颇为欣慰。学生们很“入戏”,他们“穿越”到公元2世纪前期的罗马帝国、公元1851年的伦敦、公元1932年的德国……介绍自己在罗马城的所见所闻,回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情况,预测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等,文笔生动,内容翔实,读起来恍若作者就是那个年代的人物。 对生活充满热爱 如果你是潘迎春的微信好友,每天早晨你都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条她发的早安英语动态,包括一句英文格言和一张摄影美图,几年如一日,从不重复,从不间断,让人感受到她对生活满满的热爱。 潘迎春是一名低调的“献血达人”。她从2004年起坚持无偿献血,迄今已有15年,成分献血已超过170次,获得过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荣誉。在潘迎春看来,“献血是平民的慈善事业,既能挽救他人,又不影响自己健康,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就持续地做下去吧。”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潘迎春还有一个坚持了多年的爱好——跑步。2016年,潘迎春加入了学校的跑团,每周都有长跑训练,两年多的时间里她跑了4个半程马拉松。在今年的武汉国际马拉松赛事上,她更是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全程马拉松,与在赛道25公里处做赛事志愿者的女儿完美相遇。

  • 接地气的法律课

    接地气的法律课 “同学,请问你知道法学院115教室在哪么?” “你是来旁听的吧?跟我走吧。” “这么巧,你也是去听武亦文老师的物权法么?” “是的,我也是来旁听的。” …… 据了解,像这样来旁听法学院武亦文老师物权法课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对民法感兴趣,有的则是听了同学们中口口相传的“口碑良心干货课”的评价,想来感受体验一下,结果马上就“路转粉”。 记者跟随一名同学来到了教室,同学们的热情正如春夏季节回暖的天气,偌大的阶梯教室早已座无虚席,每个同学前面都齐刷刷摆放着做笔记的小本或者电脑,期待着一场知识盛宴的开启。 上课铃声响起,武亦文话不多说,直奔主题。 “为什么要学习物权法?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武亦文向同学们发问:“你和隔壁领居家同住大别墅,你家的苹果树枝伸到别人家去了,苹果成熟落地落在别人家的院子里,你能不能直接冲过去踹开别人家的门拿走苹果?”同学们七嘴八舌小声讨论起来,有的不假思索说可以,有的则沉默地摇着头。 待同学们讨论片刻,武亦文说:“这就是学习物权法的重要性,我们在行使自己的支配权的同时不能干涉他人对物的支配,有时,我们可能会侵犯对他人支配权的行使,这个时候就只能行使物权请求权。” 武亦文讲授知识概念的时候善用日常事例。在讲述共有物分割请求权及按份共有人对份额的处分问题时,他举了学生宿舍买洗衣机的例子:“为了方便,一个宿舍按份额出资买了一台新洗衣机,不久后一个宿舍成员要搬出去,那么他就可以行使共有人分割请求权,当然,咱们大学生都是讲理的人,不是说要将洗衣机切割成几份,而是按份共有人对份额进行处分,比如按份额退回一定出资。” 课上,武亦文还以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德云社等例子来厘清集体所有权、国家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等概念,大量的案例分析,带着幽默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有更好的代入感,在幽默有趣的氛围中轻松理解知识点。 同学们专心致志、屏气凝神,脑子和手一刻也不闲着。很多学生一边噼里啪啦快速敲击着电脑键盘,一边还用手机录音,生怕落下老师的一字一句。环顾四周,基本上没有思想神游或是把玩手机的学生。 一堂课有趣且充实,时间过得飞快。课后,不少同学还意犹未尽,捧着课堂笔记把老师团团围住,讨论交流课堂上的疑惑。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武亦文专门建立了课程微信群供同学们交流学习。“刚开始建群只是分享一些资料和书籍,后来我发现利用微信语音答疑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其一,很多同学可能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课后直接当面问问题;其二,发邮件有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同学们在微信的留言,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答疑。”武亦文说。 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武亦文在民商法这一内容庞杂、体量较大的领域,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他说,虽然民商法的内容较多,但逻辑性很强,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知识点条理化、清晰化。他会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用知识体系的逻辑线索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有脉络地去掌握理论体系。“老师的思维导图体系化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法学生从无穷无尽的背诵中拯救出来,谁说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我们也可以通过理解加记忆轻松记住知识点。”王依同学说。 另外,武亦文认为,结合案例教学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在案例选择方面,他倾向选择细小、生活化的案例。“论文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而讲课则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要尽可能把问题讲清楚,让学生理解。让一个从未接触过法律的学生也能够通过我的讲述听懂知识点,这才算一堂课真正的成功。”武亦文说。 面对本科生、硕士生两个群体,他也有因材施教的不同教学策略。“在本科阶段,主要是夯实基础,建立知识体系,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到了硕士阶段,应当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 武亦文还在课程考核上大胆创新,采取开卷案例分析试题来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应用能力。“我想告诉学生,学习法学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会在实例中运用理论解决问题更重要。”武老师语重心长地强调。 深厚的知识功底和独特的授课技巧,也让武亦文在武汉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武老师的课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完全是靠广泛的知识储备与知识干货来吸引我们。课程看似朴实无华,但一节课上完却收获满满,这就是这门课的魅力所在吧。”孙茜同学感叹,“由于知识干货太足,需要记很多笔记,有的时候甚至用手机录音后回去还要再反复听、反复理解。” “课堂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希望我的这门课还能在不经意间传达给学生一些学习思维和做人处事的价值理念。”武亦文说。

  • 小班研讨中的“游戏冲动”

    小班研讨中的“游戏冲动” 上课铃声还没响,工学部10教409教室就热闹起来,有搬运和调试乐器的,有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紧张校对稿子的,每个人的桌上还放了席卡,这些都预示着这堂课不会普通。 这堂课是由文学院李建中教授负责、由李远同学担任助教的土木一班的一节小班研讨课。 在这节课开始前,老师和助教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围绕着这学期所教授的三本西方经典著作展开,分别是柏拉图的《斐多》、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希罗多德的《历史》—— 一是《斐多》:法庭宣判苏格拉底犯下了他并没有犯下的罪行,但苏格拉底却宁愿接受死刑也不逃走。换作是你,你会接受克力同的建议逃走吗?为什么? 二是《审美教育书简》:席勒把美当作纯粹的游戏,是否贬低了美?电脑或手机游戏跟席勒意义上的游戏有哪些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三是《历史》:就你所知,司马迁的《史记》与希罗多德的《历史》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小班研讨共分两个环节:第一个是由小组成员结合任选的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展示,第二个是结合《审美教育书简》而设计的“游戏冲动”环节。 班上的26名学生分为6个小组。首先走上讲台的是选择了《斐多》的两组同学,他们别出心裁地将展示设计成了辩论赛的形式。正方持观点“苏格拉底应该逃走”,反方则持观点“苏格拉底不应该逃走”。两组同学从“哲学家的职责”“悲剧的力量”“法律与正义”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精彩辩论。 辩论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对正反方的表现进行了投票,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这个环节中,全班同学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讨论氛围十分热烈。出于时间考量,李建中还不得不站起来暂停同学们的发言。他高度表扬了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并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或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一句来说明苏格拉底之死对不同角度的意义。他认为,辩论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享受辩论的过程才是。 随后上台的是选择了《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二、第四、第六小组和选择了《历史》的第三小组同学,他们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结合PPT对问题做了清晰而精彩的阐释,赢得了阵阵掌声。 小组展示告一段落,大家期待的“游戏冲动”环节开始。 什么是“游戏冲动”?这一说法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提出的,他认为,人有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但这两者都有片面性,“游戏冲动”则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统一。“游戏冲动”可以简单理解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同时这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为何设计这个环节?李远说,《审美教育书简》是本学期授课中的重难点,对于大一的同学来说或许有些难以理解。因此设计这个环节让同学们表演才艺,既暗合了“游戏”的概念,也带给他们特别审美的体验,对席勒的游戏说可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陈辉辉、赵天韵带来歌曲+吉他伴奏《修炼爱情》;张奕献上一曲京剧《未央宫》,一招一式尽显京剧韵味;陈辉辉、谭瑞锋献上歌曲《老男孩》;第二组全体成员边弹边唱,带来一首《花房姑娘》;陈宥伊带来古筝表演《渔舟唱晚》。 这个环节结束后,陈宥伊同学荣获本节课最佳发言人。李建中向她赠送了自己精心挑选的书籍,并现场写下赠言。 回顾这堂课,李建中认为,本次小班研讨最精彩的环节是第一小组与第五小组的辩论,它不仅最大化地使同学的意见得到表达,而且一改传统展示的沉闷单调,使得课堂气氛得到提升,让所有同学各抒己见,这也是通识课堂的魅力所在。 “西学和中学虽有差异,但也有不少共通之处。”李建中说,比如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思想与庄子的“逍遥游”是相似的,是一种自由的人类天性。《斐多》和《红楼梦》都讲述了爱与恨,并把爱当成生命。《历史》与《史记》虽然是史书,但都可以当成文学作品来读,它们都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探索性。通读中西方经典,能让学生对人类的从古至今延续的审美追求有更全面的了解。 作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的首席专家,李建中认为,小班研讨模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说与听的能力,“说”是指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则是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