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刊登我校纳米孔过滤薄膜领域研究成果

    《科学》刊登我校纳米孔过滤薄膜领域研究成果 本报讯(通讯员化苑)6月14日,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了我校在纳米孔过滤薄膜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论文题为“Large-area graphene-nanomesh/carbon-nanotube hybrid membranes for ionic and molecular nanofiltration”(《大面积石墨烯纳米筛/碳纳米管薄膜在离子和分子纳滤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署名单位为武汉大学,我校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4级博士生杨雁冰和2015级硕士生杨向东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袁荃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教授为通讯作者。 单原子层厚的纳米多孔二维材料是构建超薄、高效分离膜的理想材料。然而,将原子层厚的二维材料应用于实际分离研究面临着两方面的难题:一是如何制备具有优异机械强度和柔性的大面积无裂缝纳米孔二维薄膜;二是如何在薄膜内部引入高密度均一孔径分布的亚纳米孔,实现水分子的高效选择性通过和溶质分子的有效截留。 这项研究首次报道了一种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大面积石墨烯纳米筛/碳纳米管薄膜,具有高的水渗透率、离子和分子截留率以及优异的抗污染性能。此项研究克服了二维材料在实际分离领域的局限性,是将二维材料推向实际分离应用的关键一步,代表了二维材料和碳纳米材料分离薄膜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突破。 该研究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青年项目(2017YFA0208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675120)、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图为石墨烯纳米筛/碳纳米管纳滤膜选择性分离示意图)

  • 张琳当选计量学国际权威组织常任理事
    为中国学者首次进入ISSI理事会

    张琳当选计量学国际权威组织常任理事为中国学者首次进入ISSI理事会 本报讯(通讯员傅玲)在2019年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理事会选举中,我校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琳高票当选常任理事。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进入ISSI理事会。 ISSI学会于1993年在德国柏林成立,是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学术组织,由科学计量、信息计量、网络计量和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全球学者组成,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教学、公共讨论和科技政策决策服务。每届ISSI理事会由全体ISSI会员投票决定,最终产生6人左右的理事会,负责组织和协调任期内该领域的国际权威会议、国际学术荣誉和奖项等。 张琳任SCI/SSCI双检索国际权威期刊Scientometrics副主编,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英文期刊Frontiers in Scholarly Metrics and Analytics,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编委。她曾多次担任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国际学会会议(ISSI)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是ISSI 2016年度国际最佳论文的全球5名评委之一,也是亚洲地区唯一评委。2017年和2019年,她连续两届获得科学计量学国际最高荣誉-普赖斯奖提名。近年来,张琳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在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领域的SSCI 2区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英文论文20余篇,论文入选ESI社会科学总领域高被引论文。

  • 校党委中心组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和保密教育实训活动

    校党委中心组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和保密教育实训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杨晓岚、于海波)5月30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会,集中观看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片,进行保密教育实训。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等全体在校的校领导参加学习。韩进主持集体学习。 根据省纪委部署要求及学校第二十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工作安排,全体在校校领导、部分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二级单位的纪委书记等集中观看了湖北省纪委监委制作的《重整行装 利剑反腐》警示教育片。校长窦贤康,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万清祥,副校长周叶中作交流发言。 窦贤康表示,在学校抓好党风廉政教育意义重大。学校将按照中央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各项管理服务,同时做好教育和监督工作,为广大教师搞好教学科研等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万清祥表示,学校纪委监察部将按照中央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部署,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教育和监督方法,提升监督效力,协助学校党委抓好管党治党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周叶中表示,一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根本原因在于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党员干部要把讲政治摆在重要位置,时刻用纪律、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 韩进总结指出,校领导班子集中进行党风廉政学习非常有意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教师的教育要从严,监督要从严,管理要从严。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担当责任,带动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营造更加有利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次集体学习还把“课堂”搬到了武汉大学国家保密学院,通过观看典型窃密泄密案例警示教育展、窃密泄密攻防技术演示、保密警示教育片,参加考试等,党委中心组成员对信息化时代提升保密防范能力、保障国家秘密和个人信息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瞻仰李达故居

    瞻仰李达故居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6月14日,校党委书记韩进一行赴湖南省永州市,瞻仰李达故居,缅怀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之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武汉大学老校长李达同志。韩进代表武汉大学向李达铜像敬献了花篮,并参观了李达故居和李达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听讲解员讲解了李达“坚持真理,不屈不挠,身体力行,万世师表”的光辉一生。(刘丹摄影报道)

  • 徐冶琼当选2019年“最美高校辅导员”

    徐冶琼当选2019年“最美高校辅导员” 本报综合消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切实引领青年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中宣部、教育部首次从历届在岗的“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在读的“大学生年度人物”中,评选出10名“最美高校辅导员”和10名“最美大学生”。我校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副书记徐冶琼获“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 徐冶琼2010年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至今,曾获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当选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对于此次入选,徐冶琼认为,身边其实有很多辅导员都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立德树人、为国家育栋梁。“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近10年的辅导员,我再次感受到了学生成长、学生认可给予我的巨大成就感,更加深刻体会到使命在肩。我将更加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在奋进新时代中绽放青春光彩!” 徐冶琼注重用信念的火种,点亮学子的人生。她在全国大学生新党员培训示范班上,与学生谈信仰;作为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报告团的30名成员之一,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近3年里,理论宣讲近30次,线下参与学生6000余人次,线上点击观看过万次;注重发掘珞珈红色资源,将“大道理”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身边事、身边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 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记“最美高校辅导员”徐冶琼

    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记“最美高校辅导员”徐冶琼 徐冶琼,女,汉族,中共党员,2010年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至今,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曾获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湖北省“高校系统践行群众路线好干部、好党员先进典型”,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教职工)等,两篇博文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优秀博文奖。 引领思想,与信仰对话 “这堂集体党课上得赞”,2017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以此为题报道了一场别样党课。2017年,教育部主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千名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徐冶琼被遴选为全国巡讲团30名成员之一,赴上海、江苏等五省(市)宣讲,把看似宏大的主题化为身边事、身边理,真切而生动地感染学生。 做党的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踏实践行者。“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每每想到总书记这些殷切期望,徐冶琼都备受鼓舞,充满使命感。在全国大学生新党员培训示范班上,她与学生谈理想信念;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她讲文化自信;近三年里徐冶琼理论宣讲近30次,线下参与学生6000余人次,线上点击观看过万次。徐冶琼时常告诫自己“敬畏讲台”,为达到更好宣讲效果,她反复研读文献,用心推敲思路,精心挑选素材,用微辩论、弹幕、词云激起学生互动热情。 徐冶琼的思想引领阵地不止在课堂,更在脚下。她带领学生探寻校园革命旧址、翻阅历史文献、走访老教授、老党员,将校史和党史相结合,历经半年编写的《珞珈风云》被作为新生入学教育读本在全校推广。“为什么每一个时代,总有一群武大人脱颖而出,站在时代创新精神的前沿,《珞珈风云》让我明白了,董必武、陈潭秋、李达老校长让我明白了!”一名学生如是说。徐冶琼深知大学生“四个自信”形成离不开理论学习和情感体验,她组织“鲲鹏讲坛”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沙龙,举办“博士生宣讲团”宣讲,带学生观看党史图片展,走进乡村、社区、企业……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行中一步步完成思想的升华,真学、真信、真践行,和学生一起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注重方法,与师生同行 担任辅导员近十年来,徐冶琼先后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工作,教育对象从文科生到理科生,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对象在变,方式在变,不变的是她一贯地“深入师生、注重方法”。她在课堂、实验室、宿舍、食堂,在与师生的每次对话中,在对校园每处观察中倾听、感受、判断学生思想特点、发展需求。 为挖掘现象背后的规律,她在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期间连续4年参加沈壮海教授主持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项目,每年面向全国30余所高校抽样调查,她在上万样本中数据分析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观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变化趋势,形成理论文章、咨询报告。 她基于学生特点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开展历史文化育人,举办七届“历史文化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组织学生讲述家国故事。发挥组织育人功效,结合化学院研究生特点推动在全院建立实验室(课题组)研究生党支部、设立实验室联络员制度、开展以实验室为单位的师生文体活动。促进科研育人,邀请张俐娜院士做“爱心与责任”主题讲座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科研,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方法训练营,网上推出“我身边的科研达人”系列。她注重工作交流,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赴多所高校与同行交流,海外研习学生事务,参撰高校辅导员培训丛书等,在学习互鉴中开阔视野。 新媒体时代需要新思路,她也坚信老办法用心用好依然管用。谈心谈话,就是徐冶琼最喜欢的方式。她坚持每周与学生一对一谈话,注重倾听、理解共情、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持续关注,她不断总结谈话方法越是感慨“谈心谈话是硬功夫”。她开展研究生谈心谈话“温馨行动季”,动员全院研究生导师、专兼职辅导员一起与955名研究生逐一谈心谈话。她梳理出问题清单、建议清单、任务清单,把学生需求放在心上,记在本上,落实在行动上。 以身作则,与时代共进 最直接的教育莫过于以言行影响学生,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学生要去乡村支教,她是陪学生坐十几个小时绿皮火车,夏日热浪中不乏欢笑的那个人;当学生参加篮球赛,她是拿起喇叭带啦啦队呐喊助威的那个人;学生做手术,家长太远没来得及赶到,当手术门打开,医生问到“谁是家属”,她是守候在旁几乎本能地站起来说“是我”的那个人;当学生出现突发状况,她是半夜一接到电话,虽刚学会开车却已顾不上害怕就独自在黑暗而陌生的路上穿街走巷奔向学生的那个人……她深知给予她快乐和勇气的是爱和责任。 “徐老师,跟您报喜,我评上了优秀兼职辅导员!最初做出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您的影响”,“相信也有同学向当初的你一样被你这位兼职辅导员影响着,可能有的表达了有的铭记在心”。这是不久前发生在徐冶琼和学生之间的一段微信对话。“徐老师,马上要毕业了,上次找你写推荐表,我原以为是程序性工作,没想到你却那么认真地一笔一划帮我填写,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敬业。”这样的短信、微信还有很多,它们让徐冶琼更深信也许辅导员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不经意的工作日常都可能会影响学生,更提醒自己要修为内省、行为世范。 近年来,徐冶琼带的学生中,有的走向基层,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的时圣宇;有的以科技创业,如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的研究生团队;还涌现出一批武汉大学“十大风云学子”、“十大学术之星”、“十大兼职辅导员”、“十大励志之星”。她相信,这些学生就像火种,会照亮和带动更多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时代主题!(文字和图片均来自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本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