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学者联合研发可抗菌石墨烯口罩量产问世

        本报讯(通讯员姚苑)近日,我校联合香港科研人员合作,研究证实疏水性激光诱导石墨烯在温和条件下即可高效快速灭活两种人类冠状病毒。该材料不仅成本低廉,可大量生产,还能温和杀灭病毒,在新冠大流行期间的日常保护中具有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以相关激光诱导石墨烯材料生产的口罩已量产,该技术对环境非常友好,正确消毒后的口罩可重复使用。    该研究成果于3月9日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线发表,论文题为“Highly Efficient and Rapid Inactivation of Coronavirus on Non Metal Hydrophobic Laser Induced Graphene in Mild Conditions”。武汉大学药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邓子新院士团队和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黄丽蓓,武汉大学药学院讲师辜美佳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叶汝全、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沈超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    本研究报道了激光诱导石墨烯(LIG)及其复合物对作为SARS-CoV-2替代物的两种人冠状病毒HCoV-OC43和HCoV-229E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疏水性LIG(HLIG)即使不添加任何金属添加剂,也能在较低温度~46℃下,使≥95%的HCoV-OC43和HCoV-229E在15分钟内灭活,远高于外科口罩内芯熔喷织物(MBF)的抗病毒作用。这种温度可以通过LIG的光热作用或焦耳加热来实现。银纳米粒子/LIG复合材料(Ag-NPs/LIG)也表现出相似的性能,但它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经过三次洗涤和干燥后,HLIG仍对HCoV-OC43和HCoV-229E两种病毒分别具有97%和68.67%的抗病毒效果,表明其可重复使用性。具有良好稳定抗病毒作用的多孔LIG在口罩、空气过滤、污水处理等过滤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LIG还可以与其他材料(如柔性聚合物和建筑材料)结合,间歇性地施加电压将温度提高到~46℃时,可以使门把手、地面等表面都具有抗病毒作用,可极大减弱病毒的传播力。低成本、可大量生产、温和的杀病毒条件、可重复使用性和可持续性,使HLIG成为一种极有前景的材料,在新冠大流行期间的日常保护中具有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激光诱导石墨烯乃是突破性“环保技术”,基本上含碳的材料,例如纤维和纸张等生物质材料,都可采用这项技术;而且可在室温操作,除原材料外,无需使用其他化学物,既不造成污染,能源消耗也不多。 

  • 李十月教授入选“中国好人榜”

    本报讯(记者张岱)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020年12月“中国好人榜”,湖北省共有6人入选。已故的湖北省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专家、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护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十月作为“敬业奉献好人”光荣上榜。李十月长期从事行为流行病学和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在1998年洪灾、2003年SARS暴发、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等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疫与疾病控制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初,李十月被选为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向湖北省政府提出了防控系统建设建议并被采纳,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他主审了图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健康管理手册》,并积极开展防控宣讲,为市民科普新冠防控知识。2020年11月7日,李十月在去西安出差途中,突发脑溢血,经十余日抢救无效,于2020年11月22日9时50分在武汉逝世,享年60岁。李十月爱岗敬业,在武汉大学任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之中,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他以无私情怀传递出强劲的精神力量,用坚定执着的信仰和信念,引领了全社会向上向善的风尚。据悉,中央文明办已连续12年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活动旨在鼓励基层干部群众和广大网友积极举荐身边好人好事、凡人善举,引导人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中国好人、当时代新人,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 我校获批国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本报讯(通讯员陈文锦)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发布了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确定42家实验室为“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我校牵头组建的“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位列其中。这是武汉大学牵头的第一家国家部委级文科实验室。据悉,为更好发挥科技与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行业重点实验室,助推出版业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20年开展了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我校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机械工业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共同建设,以知识挖掘与服务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知识挖掘与发现、知识关联与重组、知识应用与管理、知识体系构建研究、自然语言理解与深度学习等技术,出版资源自动化加工、内容动态重组、阅读智能交互等语义出版技术,知识资源加工、资源管理、产品运营与服务管理等系统以及知识服务模式创新。在研究内容上,实验室主要从事语义出版相关基础理论、语义出版流程框架优化、语义出版关键技术开发、出版智慧数据库建设和智能出版知识服务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武汉大学和四家共建单位在语义出版和知识服务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扎实的工作积累,近三年来围绕语义出版和知识服务,在省部级以上相关研究课题、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行业标准制定、论文和专著等文献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和行业应用成果,于基础原理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基本科学数据积累等方向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实验室将紧密围绕语义出版理论方法研究创新、语义出版技术重点攻关、智能化知识服务产品开发与运营等方向进行建设,力争在提升科技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创造新的智能服务模式和场景、提供科学研究新的培养平台等方面产生重要价值。

  • 激光雷达测温南极

    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于2020年2月在中山站部署应用了由我校武汉大气遥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制的全天时拉曼测温激光雷达系统。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目前该雷达系统运行状况良好,成为极区大气遥感测量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填补南极低层大气温度的激光雷达探测空白。(柳付超、李琳摄影报道)

  • 让珞珈文明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近年来,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和支持武汉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推动实施“鲲鹏提质工程”,大力提升研究生文明素质,文明创建活动成绩突出,成效显著。有关工作被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50余篇次,单篇浏览量最高104.2万余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提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举办研习周论坛40期,着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党组织;深入师生开展“走、助、改”活动,实行“五类比较”“六个清单”内部考核制度,精准服务院系学生工作发展。每年组织开展党建、思想状况、导学思政、奖助学金、“三全育人”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提升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能力,为学校党委和上级部门开展高质量思政工作资政建言。加强部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实现部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廉政建设零事故”;部门领导先后在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专题研讨班、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论坛暨高校研究生思政工作交流会、全国高校思政网内容及资源建设专家咨询会上作交流发言,武大研工的影响力、引领力、传播力进一步提升。以党的力量凝聚和引领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创建氛围。扎实推进研究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研究生党建‘活力创新工程’”,指导和支持400多个研究生党组织培育建设95个项目,覆盖研究生党员21000余人次。创新开展6家“三当三联三示范”研究生党建工作特色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头雁训练营”“鲲鹏研习营”等专题培训,培育和锻造研究生党员骨干1300余名,有效提升研究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服务能力。精心指导研究生党建会建设发展,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举办“学习党史国史,传承红色基因”“我是党员,战疫有我”党支部风采大赛,734个支部、17700余名学生党员参与,打造了研究生党员风采展示的橱窗,开辟了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研究生党支部获全国高校“两学一做”先进表彰数、全国党建“双创”样板数、教育部全国高校首届“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表彰成绩名列前茅。不断加强“明诚崇学”的学术创新文化建设,助力高品质校园文化涵育。每年举办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科技节,高质量举办“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表彰与颁奖典礼活动,深入开展“弘毅讲坛”“十大学术之星”“博士生沙龙”等活动,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校园学术科技文化品牌,营造更加崇尚学术、更加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牵头制订《“明诚崇学科研育人计划”暨科研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近三年,我校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等六大系列赛事中,共获得214项奖励,其中一等奖21项、二等奖79项、三等奖83项、优秀组织奖12项,优秀指导教师奖19项。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指导博士生宣讲团实施“珞珈弘”和“E·宣”双引擎行动计划,联合清华大学等25所兄弟高校,讲好抗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自主开发“鲲鹏云”课程系统,打造“三位一体”宣讲体系,精心打造120个宣讲课件、40余部微宣讲视频。博士生宣讲团宣讲500余场,直接服务60000余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以及湖北省奖励项目3项。有关工作被中央教育领导小组工作简报摘编。深化典型教育,突出示范效应。辅导员徐冶琼获评2019年全国高校最美辅导员,挖掘、培育和选树了全国最美大学生赵东、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张瑜、杨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乔雨、“最土”博士生腾跃等一批先进典型。打造便捷安全的服务育人体系,以高品质的菜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稳妥推进奖助体系改革和精准资助计划。每年数亿奖助学金发放实现零差错。上线运营并优化“智慧研工信息服务系统”,用信息化为研究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全面提升资助工作的速度、力度和温度,增强奖学金正面导向和激励作用发挥,加强典型人物、代表树立和宣传,发挥奖学金评定正面激励导向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育人效能,学生获得感及对学校的认同感大幅提升。连续3年开展“温馨行动季”谈心谈话全覆盖活动,创新实施“研途有我”研究生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全力护佑研究生安全和健康,全面维护平安和谐校园。部门获评武汉大学2020年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在2020不平凡之年,努力做到了留校、毕业返校、科研返校、日常往返校内外研究生新冠肺炎零感染。

  • 中南医院破解直肠脱垂患者术式选择难题

        本报讯(通讯员高翔)国际权威外科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近日发表了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钱群教授、江从庆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课题组在国际上首创腹腔镜引导直肠脱垂经会阴手术,成功解决了5cm直肠脱垂患者或者手术后出现轻度复发患者的术式选择难题。    论文题目为“Role of laparoscopic implementation in perineal operations for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in patients with rectal prolapse less than 5cm”。    据悉,直肠脱垂虽是盆底外科少见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不详。大部分直肠脱垂患者病史较长,且并存肛门失禁或者便秘,部分脱垂患者肠管水肿增厚明显甚至出现嵌顿或肠管坏死需要急诊手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目前,手术是治疗直肠脱垂的主要手段,但术式多达100多种,且国外文献报道的手术疗效存在较大差异。    钱群与江从庆课题组针对国内直肠脱垂患者诊疗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国内小于5cm直肠脱垂患者疾病特征以及诊疗现状,在国际首创腹腔镜引导直肠脱垂经会阴手术决策,通过术中腹腔镜引导,确定盆腹膜最低点,指导正确手术方式选择,减少术后复发;通过术中腹腔镜引导,指导肛门外盆底腹膜精准安全打开,并确定合适的上切缘完成手术,精准手术治疗降低手术难度、术中肠管损伤风险,避免手术失败。    据悉,团队已经开展近十年经会阴直肠脱垂手术实践以及研究,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经会阴手术治疗直肠脱垂病例,积累了丰富直肠脱垂手术治疗经验。目前团队已经通过此项医疗新技术完成10余例直肠脱垂患者手术,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与肠管损伤,随访结果均未复发,肛门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良好。